“猪笼城寨”,
福建居多,有的也叫
筒子楼。年龄大的人对筒子楼有着深厚的感情,筒子楼里生活了几十年,街坊邻居都如同一家人。现实生活中,“猪笼城寨”的格局布置在不同城市演绎着,体现了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
一个真实版的“猪笼城寨”
上海市
隆昌公寓,就呈现在眼前。说它迥异,是因为它还是一座名建筑,至今将近100年的历史。几经岁月的蹉跎辗转,与周边其他现代都市建筑显得颇为“格格不入”。
这座楼宇坐落在上海市
杨浦区隆昌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设计建成。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
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当时为囚禁犯人设立的铁窗,如今印迹依存。
解放后,杨浦公安分局就设在巡捕房南侧,
隆昌公寓成了公安局职工宿舍。后来又有许多人陆续住进去。他们大多是在附近的上班族或经商者,由于租金廉价且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而搬来至此,一直保持着大概250多家住户。这里还是上海甚至全国最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地方。
庭院内,整个公寓就如同一座古
罗马斗兽场似的筒圆形建筑。中间是宽敞的院子,如同一个
大广场,被周边呈土灰色的五层楼房团团围住,犹如“围城”一般。站在院中仰望,形同坐井观天的青蛙。
隆昌公寓的构造中,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是楼中居民最为自豪的,也称之为“扶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每部楼梯被水泥基座隔成两个通道,建在南北两侧的两扶梯称为“白扶梯”,宽敞阔气,夜里伴有灯光;东西处的两个扶梯称为“黑扶梯”,较为窄小,亦无
灯光照明。本来宽阔的楼梯口与过道间,摆满了各种杂物,一不小心,就会撞翻人家的锅盆或
盆栽了。偶尔还陈列几件较为古式的家具物品,更多了几分怪异感。
每层楼都有一条长长的
楼道相通,犹如几条蜿蜒的巨龙。楼梯内侧是大小不一如同笼子般的住家。屋与屋的间隙很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随着入住人口不断加增,家家几乎都把厨房挪到走廊里,还在过道处加建了房屋,以增加住房面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生活状态。
另一个典型特征,是公寓里的晾衣竿,稀稀拉拉布满整个院子,在小广场,毗邻楼层间,甚至房屋间都伸展开来大小长度不一的竹竿,挂满了床被和衣服,在整个大院中错综复杂,处处可见。虽然院中四处摆放的许多车子形成的停车场与晾衣
杆架占据了院子的大部分,但大院依旧成为人们闲暇时聊天的场所和孩子们平日奔跑嬉闹的乐园。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上海
隆昌公寓已于2004年被归为
不可移动文物。上海市
文物管理部门表示,将更多地关注它,适时还会将这里的居民迁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