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形亚目
哺乳纲偶蹄目下的一亚目
猪形亚目(学名:Suiformes):是偶蹄目的一个演化支。包含了所有亲缘上与猪科相近、离反刍动物较远的物种。头上无角;尺骨和腓骨分别不与桡骨胫骨愈合;第三、四掌骨分开或不完全愈合。又分为古齿兽次目弯齿兽次目猪次目。除了古生物化石外,现存的生物仅有猪次目,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杂食,牙齿为典型的丘形齿,犬齿大,肢骨短,多为4趾,有分离开的趾节骨。现存2科。
形态特征
猪形亚目的动物通称“野猪”,代表物种为“欧亚野猪”。它们头上无角。尺骨腓骨分别不与桡骨胫骨愈合。第三、四掌骨分开或不完全愈合。这一亚目野生动物仅存猪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杂食,牙齿为典型的丘形齿。犬齿大,肢骨短,多为4趾,有分离开的趾节骨。猪科化石首先出现于欧洲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到中世纪以后有很大的发展,现生种遍布亚、非、欧及美洲。中国已发现的猪化石古猪弓颌猪镰齿猪河猪、欧亚野猪等。
猪形亚目解剖证明与其他有蹄类的动物不同。 例如,它们具有上颌(上)切牙。 相反,其他的有蹄类动物,例如山羊和鹿,仅在下颌上有门牙,而在上颚将有角质的牙垫。多数有趾的有蹄类动物的胃为四腔。 相反,猪形亚目的胃简单,可以杂食。虽然大多数偶蹄动物的腿细长,但猪形亚目的腿通常短而粗短。
栖息环境
栖息于稀树草原、树木茂密的森林、农业地区、灌木丛、沼泽、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丛间。环境适应性极强。夏季,野猪喜欢居住在离水源近的地方,特别是亚高山草甸,山高气温低,又有天然水池,野猪便经常在这里取食,在泥水中洗浴。阴坡山杨、白桦林、落叶松林、云杉林也都是野猪夏季经常活动的良好场所。
生活习性
野猪白天通常不出来走动。一般早晨和黄昏时分活动觅食,有昼夜活动的也有夜行性的,中午时分进入密林中躲避阳光。喜欢过群居生活,常2-3头甚至10多头成群活动,大多集群活动,4-10头一群是较为常见的,野猪群常由老母猪及其后代(1-3代)组成,老公猪喜离群过独行生活。野猪多栖息于幽静山林,特别喜欢生活在河溪边的潮湿丛林中。野猪的栖息地也随着食物和气候条件而变迁。野猪有昼伏夜行的习性,但在寒冷冬季也会白天出来活动。
野猪喜欢在泥水中洗浴。雄兽还要花好多时间在树桩、岩石和坚硬的河岸上,摩擦它的身体两侧,这样就把皮肤磨成了坚硬的保护层,可以避免在发情期的搏斗中受到重伤。野猪身上的鬃毛具有像毛衣那样的保暖性。到了夏天,它们就把一部分鬃毛脱掉以降温。为防止蚊蝇侵扰,喜在烂泥潭里打滚。活动范围一般8-12平方公里,大多数时间在熟知的地段活动。会在领地中央的固定地点排泄,粪便的高度可达1.1米。每群的领地大约10平方公里,在与其他群体发生冲突时,公猪负责守卫群体。公猪打斗时,互相从20-30米远的距离开始突袭,胜利者用打磨牙齿来庆祝,并排尿来划分领地。失败者翘起尾巴逃走。也有的造成头骨骨折或被杀死。常通过哼哼的叫声来进行远近距离的交流,栖息地每平方公里有多达7-30种动物。
野猪作为杂食性物种,食用植物和动物来源的食物。它们的食物通常由植物如作物、水果、坚果、树枝、菜、草根和绿色植物组成,并辅以鸟蛋、腐肉、小啮齿动物、昆虫和蠕虫。此外,已知野猪会猎杀小牛犊或羔羊等牲畜。野猪不仅善于捕食兔、老鼠等,还能捕食蝎子和蛇,虽然科学家就野猪是否对毒素有免疫力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是野猪看起来没有遭受因为吃这些危险食品而引起的痛苦。它们也以腐肉等为食,当食物缺乏时常下山寻食农民种的庄稼,如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甘薯等。
分布范围
猪科动物分布于亚欧大陆和非洲,主要集中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是猪形亚目中现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
西貒科动物分布于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繁殖方式
野猪表现出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统,每个繁殖雄性都捍卫其交配权。获胜的雄性将在巢穴周边中与雌性交配。 繁殖全年发生。 妊娠期持续108-120天,每窝产4-6头仔猪。幼猪出生在巢中,位于茂密的植被中,由树叶,草和苔藓构成粗糙的窝。 在最初的两个星期中,雌性几乎一直与它的幼崽保持在一起,以保护它们免受潜在的掠食者侵害。大约2个月大时,年轻的公猪开始从巢中出来觅食。 在7个月内达到独立。 雄性野猪准备在2岁时繁殖,而雌性则在1岁时繁殖成熟。
下属分类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Suiformes.FANDOM.
Suidae.Tolweb.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1 16:2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