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在中国有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它在
文人雅士中流行,也曾被政治斗争和图谶术数所利用。到了现代,字谜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层次较高的娱乐活动在民间流行,受到广大群众喜爱。人们通过字谜这种形式,对楷体汉字进行了种种不依文字学原则的拆分离合,在这种变幻莫测的形体离析过程中,不仅突现了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形体结特点,也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汉字形体结构的直观认识。
谜语的奥妙也来自于它那庞杂神秘的技术技巧。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技术、方法、手段之体系,也是制谜、猜谜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宋代以来的早期谜格多采用典雅的四字格名,是就成谜手法加以注解或提示,以方便解谜。如阳乌戒晓、星象拱辰、蛰龙出水、双凤朝阳、滑子水、落花点地、鱼跃鸢飞、风行草偃、月照海棠、拨云见日、寒谷生春、梅影横溪、篆烟凝霭、江涵雁影、鹤立鸡群、月轮穿海、竹影扫阶等等。至明清,谜格完善,出现了以三字直至二字的谜格体系。例如,著名的“
广陵十八格” ,包括: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徐妃、卷帘、虾须、寿星、粉底、燕尾、比干、双勾、钓鱼、含沙、锦屏、碎锦、回文等。到晚清和民国,甚至达到谜格数百。这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所以有识者讥刺曰:“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 ”关于谜格的功能和它的利弊,谜界众说纷纭。但是,我以为它毕竟是对制谜、猜谜规律的一种认识,从理论上说,具有抽象性和认识性,若将谜格与谜语作一个整体看,谜格的理论价值还是值得深入发掘的。从谜格所见出的谜语的庞杂深奥的技术技巧,反映的是谜语文化向繁复化的审美趣味发展的轨迹。其实,到了晚清,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种类与形式都出现了堆砌、繁复的风格,如木雕、石雕、刺绣、服饰、陶瓷等等。但是,灯谜谜格的繁复本质上又与灯谜无所不涉的内容相关,从四书五经、
诗词歌赋,到词牌戏目、人名器物,莫不涉谜成趣。所以,为一物谜成一方法,为一字制谜造一谜格,大体也是可以理解的。谜格是谜语的格律,但这格律运用得好坏优劣,却是因人而异的。谜格其实隐藏着的是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汉字艺术以及诗词的技术与技巧。就是说,谜格从深远处通向
汉字文化的底层和深处;从高处又抵达古代诗歌的意境与诗境。从一字、一物、一诗、一句、一言、一人、一名、一事、一语、一话、一情、一景、一图、一画中,谜语回互其辞,引申出大境界、大物象、大文章。谜语里有政治、宗教、哲学、伦理、道德、信仰、风俗、文化、文学、文艺等等。这是谜语以小见大的
真功夫。所谓方寸之间,寓万千气象是也。
谜语中深藏着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理念与传统,它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维、中国的知识、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智慧、中国的趣味、中国的游戏、中国的美育以及中国的情调。它不仅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也包容下了中国人的全部生活。它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上深深扎根,满足人们的生命与生存之需,并把独特的中华文明载体
汉字文化和文学加以维系、巩固、张扬。谜语文化的代代传习的
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