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 L.)是狸藻科狸藻属水生草本植物。匍匐枝圆柱形;叶器多数互生,裂片轮廓呈卵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数个小齿;秋季于匍匐枝及其分枝的顶端产生冬芽,冬芽球形或卵球形密被小刚毛;捕虫囊通常多数,侧生于叶器裂片上,斜卵球状;花序直立,花序梗圆柱状,花冠黄色;蒴果球形周裂;种子扁压,具网状突起,直褐色无毛;花期6-8月;果期7-9月。
狸藻拥有肉食植物中较复杂的捕食结构——捕虫囊。由于捕虫囊体积很小,所以它的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仔细研究。人们一度认为捕虫囊中充满了空气,起漂浮作用,但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认为这是一种捕食和消化结构。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才对捕虫囊的捕食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因一棵狸藻有上千个捕虫袋,这些捕虫袋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捕虫的天罗地网,当那些水蚤、小虾被捕虫袋中的甜液香味所吸引,碰到捕虫袋的茸毛,就会被捕虫袋立即吞噬,故其还有“水中猎手”的称号。
狸藻为水生
草本植物。匍匐枝圆柱形,长15-80厘米,粗0.5-2毫米,多分枝,无毛,节间长3-12毫米。叶器多数,互生,2裂达基部,裂片轮廓呈卵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5-6厘米,宽1-2厘米,先羽状深裂,后二至四回二歧状深裂;末回裂片毛发状,顶端急尖或微钝,边缘具数个小齿,顶端及齿端各有一至数条小刚毛,其余部分无毛。秋季于匍匐枝及其分枝的顶端产生冬芽,冬芽球形或卵球形,长1-5厘米,密被小刚毛。
捕虫囊通常多数,侧生于叶器裂片上,斜卵球状,侧扁,长1-3毫米,具短柄;口侧生,上唇具2条多少分枝的刚毛状附属物,下唇无附属物。
花序直立,长10-30厘米,中部以上具3-10朵疏离的花,无毛;花序梗圆柱状,粗1-2.4毫米,具1-4个鳞片;
苞片与鳞片同形,基部着生,宽卵形、圆形或长圆形,顶端急尖、圆形或2至3浅裂,基部耳状,膜质,长3-7毫米;无小苞片;花梗丝状,长6-15毫米,于花期直立,果期明显下弯。花萼2裂达基部,裂片近相等,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5-33毫米,上唇顶端微钝,下唇顶端截形或微凹。花冠黄色,长12-18毫米,无毛;上唇卵形至近圆形,长6-9毫米,下唇横椭圆形,长6-12毫米,宽9-16毫米,顶端圆形或微凹,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筒状,基部宽圆锥状,顶端多少急尖,较下唇短并与其成锐角叉开,仅远轴的内面散生腺毛。
雄蕊无毛;花丝线形,弯曲,长1.5-2毫米,药室汇合。子房球形,无毛;花柱稍短于子房,无毛;柱头下唇半圆形,边缘流苏状,上唇微小,正三角形。蒴果球形,长3-5毫米,周裂。
种子扁压,具6角和细小的网状突起,直径0.5-0.7毫米,厚0.3-0.4毫米,褐色,无毛。
狸藻性喜潮湿环境,耐贫瘠,适宜仅有少数植被覆盖的石英岩土壤中,有水生但实际上也有陆生、岩表和附生种类,在雨季湿润的时候生长,到了彻底干涸的旱季,就形成种子,一般生于海拔50-3500米的湖泊、池塘、沼泽及水田中。
狸藻是一种“食肉”植物,靠捕虫囊“捕猎”。捕虫囊由叶柄、囊壁、触须、具刚毛的门、入口和腺毛组成。所有的捕虫囊都长在延长的叶柄上,捕虫囊开口跟叶柄的相对位置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种的特征。囊壁一般由两层细胞组成,内层细胞比外层要小。捕虫囊在正常情况下处于负压,捕虫囊前端的触须可以吸引昆虫向门的方向游动。一旦有昆虫触碰门口的刚毛,门就会打开释放负压,将昆虫连同水起吸入捕虫囊中。捕虫囊内有不同种类的腺体,四分叉的纤毛可以分泌消化酶消化猎物,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在开口附近,两分叉的腺体则为囊内建立负压提供帮助,它们从囊内吸收水分,并运输到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