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汉语一级字,读作狸(lí),1、即“貉”。2、哺乳动物,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衣物。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狸
líㄌㄧˊ
1. 即“貉”。
2. 哺乳动物,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衣物。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
汉英互译
◎狸
racoon dog
English
fox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狸lí
〈名〉
(1) (狸为貍的俗字。形声。从豸(zhì),长脊的野兽,里声。本义:狸子,也叫野猫、山猫)
(2) 同本义 [leopard cat]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豳风·七月》
(3) 也叫“钱猫”、“山猫”、“豹猫”、“狸猫”、“野猫”。体大如猫,圆头大尾,全身浅棕色,有许多褐色班点,从头到肩部有四条棕褐色纵纹,两眼内缘向上各有一条白纹。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毛皮可制裘 。又如:狸狌(野猫);狸制(狸兽毛皮制成的服饰);狸力(神兽名)
(4) 黄鼠狼的别名 [yellow weasel]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狸 ·康熙笔画:
11 ·部外笔画:7
《广韵》里之切《集韵》陵之切,𠀤音离。《玉篇》似猫。《诗·豳风》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礼·内则》狸去正脊。《左传·襄十四年》狐狸所居。《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𤰞身而伏,以𠋫敖者。
又《徐无鬼》是狸德也。
又《史记·封禅书》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注》徐广曰:狸,一名不来。
又《扬子·方言》貔,关西谓之狸。
又《史记·封禅书》杀一狸牛,以为俎豆牢具。◎按注作犛牛,当与犛通。
说文解字
【卷九】【豸部】貍
伏兽,似貙。从豸里声。里之切
说文解字注
(貍)伏兽。似貙。伏兽、谓善伏之兽。郑注大射云。貍首、逸诗。貍之言不来也。其诗有射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皇偘以为旧解云。貍之取物、则伏下其头。然後必得。言射亦必中。如貍之取物矣。上文云貙似貍。此云貍似貙。言二物相似。卽俗所谓野猫。从豸。里声。里之切。一部。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2 [梅县腔] li2 [海陆丰腔] li2 [宝安腔] li2 [沙头角腔] li2 [客语拼音字汇] li2 [陆丰腔] li3 [东莞腔] li2 [客英字典] li2
◎ 粤语:lei4
◎ 潮州话:li5
音韵集汇
上古音系
广韵
蒙古字韵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牋
分韵撮要
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