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藜芦(Veratrum stenophyllum Diels)是藜芦科藜芦属植物,植株高达1米许,茎基部有数枚浅白色或棕褐色的膜质鞘;鞘枯死后,成为带网眼的纤维网或至少在鞘端如此。叶在下部的(近基生)带状、狭矩圆形、倒披针形或有时近狭镰刀状。圆锥花序具密集的花;侧生总状花序轴纤弱,通常着生雄性花,顶生总状花序生两性花。蒴果直立,紧密而伏贴于花序主轴。花果期7-10月。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植株高达1米许,茎基部有数枚浅白色或棕褐色的膜质鞘;鞘枯死后,成为带网眼的纤维网或至少在鞘端如此。叶在下部的(近基生)带状、狭矩圆形、倒披针形或有时近狭镰刀状,长约30厘米或更长,宽1.5-2.5(-8-8.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收窄为鞘,抱茎,两面无毛。
圆锥花序具密集的花;侧生
总状花序轴纤弱,通常着生雄性花,顶生总状花序生两性花;总轴和枝轴密生浅白色绵状毛,每一侧生花序基部有1枚长于或短于侧生花序的苞片;
花被片淡黄绿色,近直立或平展,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通常长5-7毫米,宽3-4毫米,先端稍尖,基部收窄为短柄状,全缘,背面基部稍有毛,无明显可见的腺体;侧生花序上的花梗长(1-)2-3(-4)毫米,小苞片近等长于或长于花梗,背面生绵状毛;子房近矩圆形,无毛。
蒴果直立,紧密而伏贴于花序主轴。花果期7-10月。
内部结构
根:表皮细胞1列,排列紧密,类长方形或长方形。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皮层宽广,占根横切面的大部;壁薄,内含淀粉粒,外侧多裂隙,黏液细胞较多,内含草酸钙针晶,针晶成束或散在。内皮层细胞多切向延长,内壁及侧壁增厚呈马蹄状,通道细胞多单个,中柱鞘薄壁细胞类圆形、类椭圆形或类多角形。初生木质部束8-14原型,与初生韧皮部束相间排列。髓不明显。
鳞茎:由5层
鳞叶逐层包裹成类圆形。鳞叶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切向延长,上表皮细胞稍小,下表皮细胞稍大。叶肉组织无分化,均由大型薄壁细胞构成,内含淀粉粒;靠近下表皮部位散有黏液细胞,内含有草酸钙针晶束;中部有小型外韧型和双韧形维管束分布,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2-6余个,双韧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5-10余个。
产地生境
狭叶黎芦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南部至中部,如两江、迪庆、大理、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区)和四川(西部)。狭叶黎芦生长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坡草地上或林下阴处。狭叶黎芦喜欢在肥沃、疏松、潮湿、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壤或砂质土壤环境中生长。
生长习性
狭叶藜芦一般都在春季出苗长叶,7-9月份为花期,9-10月份为果期,10-11月份开始倒苗进入冬眠期。主根短而粗,不能有效的深入地下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茎不明显,减弱了水分的输导作用,须根特别发达,可达20多条,对水分和土壤中矿物质成分需求量较大。叶片长表面积大且表面不被蜡质,具有较强的蒸腾作用,水分较易散失。
繁殖方法
狭叶藜芦的自然繁殖方式为
有性繁殖,花两性和雄花单性,两性花主要分布在顶生总状花序上,偶有雄花;雄花多分布在侧枝上,花序的结构特点不利于自然繁殖,致使繁殖率大大降低。同一居群的披麻草多呈稀疏点状分布,且同一居群的披麻草开花植株所占比例较少(其开花机制待进一步研究),其分布情况也大大降低了自然繁殖率。
栽培技术
生长期间适当添加牛、羊、马粪等有机肥,可促进根状茎的生长。
主要价值
药用:根或根茎可以入药,收载于1996年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味苦、辛、寒,有毒,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杀虫毒之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喉不通畅、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创伤止血、疥癣、恶疮等。
化学成分:狭叶藜芦含介芬胺、B1-查茄碱(B1-chaconine)、棋盘花胺、3-当归棋盘花胺、茄定二烯二醇(etiolin)、3-藜芦酰棋盘花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