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工矿区
资源型城市类型
独立工矿区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类型,是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具有类似城镇的集聚效应,远离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的工矿区。
定义
独立工矿区,是指长期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以矿工及家属为居民主体,远离市、县主城区,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区,包括部分市辖区、开发区和问题突出的乡镇、街道等。
条件
独立工矿区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发展历史
建国后,国家各种矿产资源极其紧张,导致国防工业和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轻工业处于“无米之炊”的状况。为此,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和政府着手对旧中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业进行改造,为我国矿产资源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国家大量使用苏联贷款,引入苏联设备与开采技术,大规模开展地质勘察,在此期间,发现了一批新的矿产资源赋存区域,并由此新建与扩建各类矿井,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形成原因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因其形成条件,多赋存在我国人烟稀少、地广人稀的地区,甚至深藏于广袤的无人区中。据统计,内蒙古地区矿区大多远离城镇的草原等地域,黑龙江省矿区则有 位于山坡林区。如新疆可可托海独立工矿区,地处富蕴县东北部的荒原,距县城52公里,海拔1200多米,面积45平方公里,高峰时人口达5万,而附近只有少量牧民夏季牧场,没有乡村。又如甘肃矿区,地处戈壁荒滩,距离嘉峪关市110公里,海拔1450多米,面积1225平方公里,高峰时人口达4万人。以上两个例子均为有几十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而近年来,由于城镇附近的矿产资源限制或禁止开采,新建矿区依然处于远离人烟的荒郊野外,如青海木里煤田,距离天峻县城152公里,平均海拔3950到4150米,附近为藏族同胞牧区。
社会责任
为了开发矿产资源,需建设矿井及配套提炼、洗选、粗加工工厂,并因此聚集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和工人家属,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生活区。由于远离当地人口聚居的县城、乡镇,或者当地本就是游牧地区人口稀少、甚至矿区处于无人区,因此客观要求矿区主体企业不但承担生产任务,而且必须为职工家属解决就医、求学、就业等问题,并承担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城市规划及各项福利功能。在计划经济时期,独立工矿区的主体企业,被赋予较高的行政级别和较大的自主权利,它们自行规划、设计、建设生活设施,建有自己的供水、供电、供气及物业系统,承办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消防市政等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有自己的矿区铁路专用线路,自己的油料供应系统,自己的司法系统,并自行设立保卫系统管理职工及家属的户籍并负责矿区治安。这被统称为“企业办社会”。改革开放后,这些工矿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不堪重负,因此,从1995年开始,中央政府要求企业剥离办社会属性,工矿企业逐步将学校、医院等公益性机构移交地方统筹管理,并将司法、治安、社保等管理功能移交相应的政府机构。但因为一些企业得到的补贴非常微薄、一些企业地处偏远地区,因此仍有部分企业承担着社会保障职能。
文化
独立工矿区远离当地居民,生活完全围绕企业生产,人口多数为外来人口,因此形成了迥异于当地居民的文化。
语言
独立工矿区人口多数为外地人,因此方言以矿区人数最多的来源地方言为主,而与本地方言不
同。因此一个人一开口说话,大家就能分辨他是本地人还是矿区人。
人口
独立工矿区人口较少,高峰期曾有许多大矿区人口可达10万人以上,矿产资源开采业低迷,人口流失严重,一般在5万人以下。独立工矿区的人口主要由产业工人及其家属构成,另有部分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在安徽、江西、湖南等人口众多的省份,矿区建设较为全面、发达,产业工人及家属占工矿区常住人口的20—50%,而在甘肃、青海、新疆等人口稀少的省区,产业工人及家属可占工矿区常住人口的50—90%左右。
户籍
独立工矿区产业工人户籍可落在当地县城或市里,均为城镇户籍,不同于本地人的农村户籍。
矿区建设与环境:早年由于没有合理规划,因此矿区建筑较为杂乱无章,又由于采矿活动对环境破坏较大,生产过程中污染又较为严重,因此矿区环境可概括为“脏、乱、差”。早年职工住房多为自建平房甚至“干打垒”式窑洞,居民区内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堆放,房屋密封性能差,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工业区则污染严重,机器的轰鸣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建筑物、绿化树上落着厚厚的一层灰。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的采矿业高速发展时期,工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和改善,延请规划设计单位对矿区进行科学规划,并拆除部分旧建筑物,新建公园、广场等文娱设施,因此,矿区环境较之前的几十年有了巨大改善。
居民生活
矿区居民生活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产业工人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工作环境恶劣,工作为重体力或中等体力劳动,下班往往吃完饭倒头就睡,无法顾及家庭。遇到采区地质异常等情况,则往往需要加班,经常是刚下班吃完饭的工人又被通知去加班,休息时间被严重压缩。短暂的休息时间,也十分单调,只有靠打麻将、看电影、打台球、喝酒、赌博等方式消磨时间。矿区一般喝酒风气相当浓厚,是许多人首选甚至唯一的消遣方式。不规律的工作时间,往往需要占用一名劳力来照顾家里,再加上许多矿区地处偏僻,没有工作机会,因此造成许多单职工家庭,男人在企业工作,妻子无工作。因此,许多人家庭总收入不高,而一旦男人出现工伤或工亡,整个家庭也随着崩溃。倒班制的工作,使得许多家属的作息时间也跟着班次调整;高危的工作环境,又往往使家属提心吊胆。封闭式的生活,使得许多人眼界狭窄,生活中的一切都围绕矿区旋转,而对城市生活一无所知。
文化认同
当地居民并不承认矿区职工是本地人。而对于故乡来说,他们又离家多年,户籍已经迁出,认识的人也很少,方言都已不再标准,因此故乡人也并不太认同他们是故乡人。所以矿区职工,尤其是其后代,处于尴尬的文化认同状态中。
地方关系
独立工矿区在当地办企业,受当地政府管理,因此承担了相当多的发展经济、造福地方的责任,其中主要以基础建设为主,如为当地建设公路、广场、饮水井等,开放企业自建学校、医院,担负扶贫任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当地人进入企业工作等等。如甘肃省靖远矿区,企业自建净化水厂多年来承担着为当地城镇居民提供自来水的重任。
另一方面,每当当地政府有建设项目,往往要求企业承担部分资金,因此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当地政府往往认为矿区是独立的,建设项目及民生保障从不覆盖矿区。而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行政级别,也可能造成一些管理上的混乱。比如,许多矿区主体企业为地厅级,而当地政府则可能为县处级。再加上几十年来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使得部分矿区和当地政府关系不太融洽。
早年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而独立工矿区产业工人收入高、又拥有当地最完善、最好的医院和学校,因此,独立工矿区为当地居民所羡慕。如六十年代,产业工人每月有大约20元的收入,并有布票、肉票、糖票等福利待遇,煤矿工人还有国家特批的白酒供应,生活水准远高于当地居民。改革开放后,当地居民也开始搞活经济,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往往靠矿吃矿,通过承揽矿区物流运输、基础建设而富裕起来。也有部分居民,封堵矿区道路、盗窃甚至抢夺矿石以谋取利益。
随着近年来矿业资源开采行业逐渐萧条,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矿区人口大量外流,税收大幅度下滑,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冲击。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谋求转型,构建新型矿区、绿色矿区。
矿区现状
2013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在东北启动实施独立工矿区第一批改造搬迁工程,注重探索对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禀赋的独立工矿区实施改造搬迁的任务、途径和模式,为后续深入实施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逐年滚动推进,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任务,从根本上改善独立工矿区的基本发展条件和矿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1 22:49
目录
概述
定义
条件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