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是唐代诗人
李白创作的一首
五言古诗。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长期独守空闺、思念远征未归丈夫的思妇形象。诗中通过对比往昔送别与今日孤独守候的场景,结合自然景物变化尤其是桃树由生至枯的象征,深刻描绘了思妇内心的凄清、哀伤及时间流逝带来的迟暮感与期盼落空之痛。全诗笔触简单明朗,明白如话,却意味携永。
作品原文
独不见⑴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⑵。
天山三丈雪⑶,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⑷,莎鸡鸣西池⑸。
风摧寒梭响⑹,月入霜闺悲⑺。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独不见:乐府《
杂曲歌辞》旧题。《
乐府古题要解》:“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
⑵黄龙:又名龙城,古为边远之地,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⑶天山:唐时称伊州至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⑷春蕙:一种香草,似兰,春时开花。
⑸莎鸡:昆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⑹寒梭:梭,织布的梭子。因时值秋天,故称寒梭。
⑺霜闺:秋闺。此指秋天深居内室的女子。
白话译文
骑在白马上,那是谁家的少年?他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之人。
天气塞冷,天山积雪厚有三丈,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到迟暮之年。
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间中女子的无限伤悲。
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I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终然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创作背景
这是李白二百三十首乐府歌吟中的一首,也是李白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中的一首。结束了许多年的分割扰攘,从建立起轰轰烈烈的大唐王朝后,四邻战事不断发生:有的属于防御自卫性质;有的则是穷兵黩武的拓边战争。虽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岂为妻子谋”,闺中思妇的寂寞和怀念,便大量出现在唐人诗篇中。这首诗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为一首阅怨诗,以思妇于过去的回忆与想象起;以如今的空守家中、行人来归结。词句简单明朗,理解良读带来的结果,便是人们对于这位闺中少妇仿佛还带着复杂而哀伤的情感更为深切的体悟,与更为说身处地的慨叹,使全诗简单平实的笔触,平添了更为触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诗的首二联是女子之想象,时光已逝,独守闺中的少妇只得一边一遍一遍地数着郎君犹在的为数不多的回忆度日,一边暗自懊悔:那骑在白马上俊朗的翩翩少年,正是那要在龙城边塞戍边立功的热血男儿。只可惜,如今的天山天寒地冻,积雪三丈之深,哪里是适合远行的时候呢?回忆的,是丈夫多年未归导致的对当年送君戍边的无尽懊悔,更显女子思之深、爱之切。
第三联是时光之逝,更是时令之暗指。转眼之间,春日的兰花已变成了秋风里枯黄的草木,又是一年的春去秋来,时光在苒,曾经的美人已是朱颜不再,已至迟暮。第四联更是用深秋霜月之景,与上句呼应,尽显女子境况之伤悲寒凉,一代女中豪杰都曾叹“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此一弱女子。冷肃的秋风吹起梭子猎猎作响,可吹凉的又何止是那一只梭子,怕是那一颗日夜期盼行人归乡的心,也是已经在那年复一年的秋风中被吹得千疮百孔,甚是寒凉了,至此清晰地幻勒出了闺中女子的无尽伤悲。若说这两联以清冷之环境衬人物凄清之心境已是足以令人心痛,那么接下两联中仿佛事不关己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的笔触,再加上尾联中泪空流之语,便是一只大手,轻缓地、猝不及防地触动了人心中柔软的地方,令人感受到眼中的温热:遥想离别那年,你我种下的桃树才到我眉眼处,可如今,花开花落几十年,枝条一年年地抽出了新芽又枯萎,那曾经与我一同栽树的人啊,你究竟身在何处?可这样的低语,恐怕唯有那桃树听到了,便只得留那凄伤的眼泪暗自流淌。其间压抑着不为人所知的心酸凄苦,由此可见。
总之,这六句一忆别时,一说今昔,借桃树的发展变化,表明离别时间之久;而桃花一年一年开放,如今既成“枯枝”,自然不会再开花。正如前人咏荷一样,它也是“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李璟《
摊破浣溪沙》)了。这样自然生发迟暮之感了。最后点题“独不见”,以“流泪空自知”的极度悲切结束。
这首诗题材较为常见,是诗人们较常作的闺怨诗,然而这首诗却用简单明朗的笔触,采用想象、对比等手法,将一位独守闺中几十载,郎君杳无音信而不知何时还归的思妇影象展现得极为丰满。而后六句中过去与现实的闪现,颇有
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的哀伤、无奈与悲凉之感,令人唏嘘不已。
名家点评
明代
杨慎《
升庵诗话》: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波,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敕编《
唐宋诗醇》:“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卉木萋止,女心悲止”,思妇之言,《三百篇》具矣,幽怨凄清,宛然可听。
近代日本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风摧”二语,读之使人意境清飒。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