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
中医病症
狐惑,中医病名。是因肝肾阴虚,湿热毒结,或脾肾阳虚所致。以口咽、阴部蚀烂,目赤如鸠眼,小腿结节红斑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除眼、口、阴部三联症状外,尚可侵犯多系统、多器官各组织,如皮肤、关节神经系统、静动脉等,具有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白塞氏综合征。
基本病因
中医认为狐惑病的病因不外乎湿热毒邪,阴虚内热。
1、湿热内蕴,毒火熏蒸
感受湿热火毒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或热病之后,余毒未尽,湿热相合,内蕴脾胃而影响其受纳运化功能,湿毒循经上攻于口、眼,下注于阴部而发病。
2、肝经湿热
情志过激,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加之脾失内运,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之邪熏蒸肝胆,循经上乘下犯而致。
3、脾胃湿热
素体脾胃气虚,脾失健运,湿蕴生热,毒邪内炽,热毒不解,湿热下注,络脉瘀滞,阻于下焦,发为蚀疮。
4、肝肾阴虚
先天禀赋不足,肾阴虚损,肝阴不足或忧思过度,久病失调而致肝肾阴虚,虚热蕴于里,火炎于上,循经上迫外阴,阻滞气化而发病。
5、脾肾阳虚
久病耗气伤阳,或呕吐下太过,过服寒凉,损伤中阳,久延不愈,运化无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养肾,或水湿内阻,肾阳蒸化水液功能失常,均能致肾阳不足,或素体肾虚,不能温煦脾阳,脾肾阳虚,阳寒内盛,经脉气血凝滞而发蚀疮。
综上,本病主要与肝、脾、肾三经关系密切。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见于中青年,男多于女。
2、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或出现目赤如鸠眼(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3、可伴有小腿结节性红斑如瓜缠藤,或下肢青筋曲张隆起,皮肤针刺反应阳性,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腹痛、黑便等症状,可合并肾子肿痛。
4、可有乏力,关节酸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鉴别诊断
1、口糜
以发热、满口糜烂、色红作痛为特征,病变局限于口内,无其它症状,2-3周可自愈,有复发史,预后一般良好。
2、阴蚀
以青年女性多见,病变部位通常局限于大、小阴唇的内侧和前庭的粘膜,发病以前常有发热关节痛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依临床特征分为坏疽型和下疳型,坏疽型表现为溃疡较深,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软而锐利,表面覆盖污黄色或青黑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造成一侧小阴唇全部溃烂缺如,疼痛剧烈,且伴高热等全身症状。下疳型表现为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深浅不一,边缘不整齐,触之柔软,表面覆以污黄色脓苔。病程较长,外观极似疳疮。如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3、疳疮
男女均可发生,以男性居多,以性行为为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好发部位男性主要发生在冠状沟,其次为龟头、包皮及系带处,女性多好发于大小阴唇、子官颈、阴唇系带、阴蒂、尿道口,还可发于肛门周围、会阴部、下腹、口唇等。
治疗
其他治疗
1、中药薰洗阴部
(1)苦参、地肤子煎水熏洗阴部。
(2)雄黄、苦参、茵陈各等量熏洗阴部及肛门。
2、银花15g、甘草5g,用水2碗煎成1碗,漱口,用于口、咽溃疡疼痛。
3、角膜溃疡,前房积液可用虎杖15g、野菊花15g、大青叶15g、蒲公英煎水温热敷患眼。
预防
预防措施
1、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
2、忌食辛辣热食品。
3、保持情志舒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3 08:59
目录
概述
基本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