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再三:yóuyùzàisān【解释】:考虑了很久很多次也拿不定主意。【例句】: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余秋雨《信客》(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犹豫 yóuyù [hesitate] :犹移。
迟疑不决《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明沈鲸《双珠记·西市认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犹豫。”
邹韬奋《艰苦奋斗》:“时势的危迫实在不能让我们犹豫了!”洪深《申屠氏》第二本:“方六一意尚犹移。经不得方蛟‘毛遂自荐’,
一力担承。方六一点头允可。”按,“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
犹与”、“由与”、“尤与”、“
犹夷”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
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犹豫》。
1. 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
《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孔颖达疏:“师若
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史记·孔子世家》:“﹝齐﹞陈女乐文马於鲁城南高门外。
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唐李白《南阳送客》诗:“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老残游记》第二回:“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
朱自清《背影》:“他再三嘱咐
茶房,甚是仔细。”
2. 犹言非常,极其。
唐刘知几《史通·本纪》:“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
求名责实,再三乖缪。”清
李渔《奈何天·狡脱》:“未曾过门的时节,我替那女子十分担忧,又与这
村郎再三害怕,不知进门的时节,怎生吵闹,何计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