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卷
古代教育术语
状元卷即中国古代举人考取进士时,当时状元的那份考卷。如今现存唯一的一份是明朝赵秉忠的状元卷,存于青州博物馆
简介
即中国古代举人考取进士时,当时状元的那份考卷。中国共有700多位状元,所以应该有700多份状元卷。但由于历代的战火原因,使得大部分状元卷都流失了。
价值
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中状元是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的梦想。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有着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有案可查者620余名。但由于改朝换代,存于宫中的状元卷大都已毁于战火之中,我国大陆地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都没有发现一件存世的真品状元卷。
赵秉忠状元卷
出现
在1983年春,青州市郑母村的赵焕彬,向青州市博物馆献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其祖先——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殿试卷,俗称状元卷。后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海内外孤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大陆地区现存的惟一一份状元卷,于1983年在山东青州市发现。这份状元卷是宣纸,长3.3米,宽38厘米。全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约长70厘米,是填写考生姓名、机关、年龄等,上溯三代的基本情况;中间部分2米多长是正卷,为馆阁体小楷书写,朱笔断读,句末画有红圈,是典型的八股文。正文之前有万历皇帝的顶天朱批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最后面的一部分约长55厘米,列有9位读卷官的职务、姓名。9位读卷官中有3位是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均从六部九卿中选派出来。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寥寥无几。
作为明朝状元卷的作者赵秉忠,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状元卷是如何传承下来的?2017年,青州作家刘传祥采访了赵秉忠的后代,国宝状元卷捐赠者赵涣彬(已去世)的唯一在世的儿子赵继光先生,并查阅了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终于写出了国内第一部比较真实地全面描写明朝状元赵秉忠一生历程的历史小说《大明状元卷》。该作品首次在当地《青州文苑》杂志以《状元卷传奇》为题开始了连载,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小说描写赵秉忠从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到万历二十六年进京考中状元,直至经历了宦海浮沉,最后被冤枉致死的传奇一生,揭露了明朝末期残酷的官场争斗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重新塑造了赵秉忠、魏忠贤、木匠皇帝朱由校、大臣杨涟等众多人物形象,对全面真实地了解状元卷背后那些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代状元赵秉忠后人赵继光先生(中)和作家刘传祥(右)、彭益泳合影
人物简介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1598年根据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用一天时间答写的。文中,他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制与德制的关系。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其法制、德制以及廉政对于安抚民心、稳定社会有重大作用。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部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仍有可取之处。
殿试,是我国封建时期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生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的考试,也称廷试。殿试的组织机构极为严密,有专门的阅卷官、印卷官,有固定的格式。殿试由礼部主持,弥封官负责监督,并由皇帝亲自批卷。殿试始于唐武则天时,自元顺帝后,录取三甲,第一甲取士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第三甲录取人数不定,经殿试录取后称进士或赐进士。据统计,在实行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有近700名状元出仕,其中文状元525人。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青州25岁的赵秉忠,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赵秉忠的殿试卷可折,一共有22折,每折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卷首“第一甲第一名”六个朱字是万历皇帝写的,下面有“弥封关防”四字楷书长方印,右边有半方“礼部之印”(估计是启封时所留)。朱批前是弥封处,为赵秉忠的简历,简历处有“礼部之印”一方。朱批后为试卷正文,一共15折,每折6行,满行32字,从“臣对”开始,到“臣谨对”止,2460个字,全用小楷书写,无一涂改,一气呵成,如同印出来一般,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正文后有读卷官九人的姓名、职衔,卷尾有印卷官的姓名、职衔。
赵秉忠的这份殿试卷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明代八股文,即由破题、承题、前四股、过接、后四股、复收、大结等七部分组成。从内容看,文章紧紧围绕改善吏治这个主题,鎔经铸史、对偶排比、虚实并举地阐述了要“立实心”、“举实政”以及“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的关系。何谓“实政”?他说是“立纪纲,饰法度”,就是建立典章制度,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何谓“实心”?他说是“振怠情,励精明”,也就是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并主张两者结合并用,互相补充。同时他提出,“以激浊扬清,重私侵之罚,清出之籍,妄费不可不禁也,犹然冒费者,罪勿赦也。”即对浪费、侵吞国家资财的贪官污吏要严加惩罚,要没收他们的财产,直到法律制裁。
意义
状元卷还强调“立实心”、“举实政”的过程中,必需从皇帝、朝廷做起,“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由上及下,为臣民树立榜样。否则,“我欲则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效仿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是决不会有成效的。
状元卷中之“天民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状元卷中突出的闪光点。赵秉忠认为,皇帝“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既是“天职”,皇帝就必须尽职,否则,就是对天不忠。既是“天民”,皇帝对人民就必须爱护,否则,就是违背天意。状元卷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本哲学的价值是永恒的。
赵秉忠400年前提出的这些主张,无疑是进步思想的体现,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可以借鉴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6 15:14
目录
概述
简介
价值
赵秉忠状元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