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春牛
传统岁时风俗
犁春牛,也称犁牛春,传统岁时风俗。流传于福建省连城县璧洲、新泉、芷溪一带的“犁春牛”,古时由中原传入,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主要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犁春牛”一般在每年的“立春”前后3天举行。每年“立春”前后,璧洲、新泉、芷溪一带的村庄都以家或片为单位举行“犁春牛”活动,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民俗简介
“犁春牛”队伍在农舍门前和街市两边巡游,走在队伍前面的人高举松明火匝,后面紧跟着举着吉祥语灯箱的青年;随后是化了装的农夫(妇)牵着披红挂彩的耕牛;耕牛后面跟着戴斗笠、打赤脚的犁手;跟在犁手后面的是挑牛草、送午饭的村姑,以及一群荷锄、挑谷、扛铁器的农妇,再后面就是表现历史典故的人物化装造型。此外还有反映农村社会风貌的渔翁、樵夫、商人、读书人以及装饰华丽的“古事”,最后是锣鼓队、十番队和春牛队的组织指挥者。
据新泉张氏族谱记载,开基始祖荣兴公有兄弟六人,因上祖在战乱年间得罪皇上,兄弟遭受株连,于南宋末期分散逃难而迁至漳州、宁化、连城等地,荣兴公则迁居于新泉村。当时不敢承认自己姓张,传至第七代,时际太平,才全部恢复姓张。荣兴公迁至新泉时,随身带了尊“土地伯公”神位,每天伺奉。定居后,他以农为业,带领家人和儿孙开荒种地。过去从事农业生产,要靠耕牛翻犁土地;还要靠老天恩赐,风调雨顺、无虫无灾才能五谷丰登。时逢盛世,全族人恢复张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耕牛健康,四季平安,于是就选择了一年廿四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组织“游春牛”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农事活动的安排,一般从此开始。因此,古时十分重视“立春”这个节令,官府每年都要举行“迎春”仪式,借“迎春牛”、“鞭春牛”、“游春牛”和“犁春牛”民俗活动,告诫农民冬闲已过去,农事就此开始,务须辛勤耕作,不误农时。“犁春牛”活动是用头戴硕大红花的犍壮耕牛表演犁田、耙田等各种动作编排而成的。相传此俗系由中原传入,流传于连城新泉、芷溪一带。“立春”时,全村耕牛齐出动,头戴大红花,脖系书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牌匾,由牧童提有吉利语的灯笼前导,背后跟着化装成扶犁人、樵夫、钓鱼翁、秀才等各色人物,边走边舞。 整个队伍,由七人的锣鼓队开道,二位童男女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利灯。牵牛僮牵着用红绸布扎花絮披头的健壮耕牛,后接犁田、送饭、钓鱼、挑柴、抬农具、读书、担牛草、挑谷子及抬松明火等20余人组成。牵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即兴表演,伴以“嘿、嘿”的喝牛声。他们卷袖、赤脚、戴斗笠,男排扎腰,女的系围裙。观众多时还唱山歌,俨然是一幅模拟春耕劳作的热闹非凡的春耕图。 由几队犁春牛舞蹈队组成了大队游行队伍,群众在家门前用鞭炮迎接,便开始表演,各种农耕的夸张动作,配以锣鼓、乐曲声,引得围观群众乐而忘忧,热门非凡。
据传,装扮犁春牛的犍牛一年无灾无病,依仗耕牛劳作的农民也就丰收有望了。现今犁春牛活动已经变成了民间群众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犁春牛”活动的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以房族为主组织,只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有一条健壮的牛;有一付锣鼓(主要是锣、鼓、钹、铜钟等);有一人为头组织。组织过程是由发起人(一般是房族中比较喜欢娱乐的中年人)先找同房族中的几位中青年协商,选谁家的牛,由那些人组成锣鼓队,由什么人扮装犁田的农民、牵“春牛”的“勾芒神”(当地人称迎春者)、送饭送草的农妇、书生、渔夫和挑柴的妇女等等。耕牛,一定要选体魄健壮的牛牯。扮迎春者要选最有表演丑角艺术的中青年人。持木犁者也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扮演书生者则选长得英俊的少年、扮农妇者,旧时一般男扮女装(因封建社会客家闺女不许公开参加社会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男女平等,多数选未出嫁的闺女扮装。扮渔夫者,老中青均可。若本房能参加演出的人数较多,还可选一些扮演郎中、商人和古装汉戏中的主要人物,如岳飞、关云长、钟馗等等。人员确定后,由发起人和参与协商者分头互相通知扮演者。出游前到发起人家中或本房祖屋集中化妆。此外,还要安排5-7人准备松火把或火笼(用铁线织成网状,用于点松光火,可用人提着的。)活动一般是在“立春”节前后三天的晚上。如果是在农历腊月底“立春”,则安排“立春”前一天晚上、“立春”当日晚上和年初一、初二晚上进行。出游前,安排扮演角色的,要各自事先借到合适服装,集中在指定地点化妆。化妆比较简单,不象古装戏上台演出的演员那么认真。此时,锣鼓队则由一个打松光火的人引路,先敲锣打鼓到牛寮将选定出游的耕牛“请”到化装地点。出游的耕牛要用3尺红布缠在牛角上,牛角之间要扎成一朵红花。据说,被选出来游的牛,一年都不会生病,所以谁家养的牛都愿意选来出游。出游时的队列安排除点松花火者按一定距离安排外,其余的排列依次是:锣鼓队、放鞭炮者(本房长者,用一红布袋装香烛、鞭炮)、装牵牛迎春者(其动作相拟跳神)、耕牛(有套上犁田时锁链等)、犁田的农夫(身穿棕衣,头戴斗笠,手扶一把木梨,把铁铸的犁头、犁劈拆除,表演犁田的动作)、送饭、送草的农妇、(身穿客家妹子服装,用红布扎头或头戴凉笠,用一根又薄又软的竹扁担挑着)、男女锄田手(荷着锄头,表演锄田姿势)、挑谷箩者、看书的书生(身穿长衫,手拿书本)、钓鱼的渔夫、“挑柴”的妇女(头戴凉笠,挑着一担杂木柴)、郎中(身穿长衫,手提四包中草药,外面写“四季平安”四个字)、商人(身穿长衫,手拿算盘账簿)、古事人物(按古装戏化妆)、“十番”乐队或锣鼓队(若一房宗亲只有一付锣鼓,则安排在队伍后边或队伍前面均可)。
游行时,领队者带出游行队伍先到开基祖祠堂点烛、焚香、烧纸、放鞭炮,先敬老祖宗。然后按事后商定线路周游全村。新泉村游行路线是按村民居住区的大街小巷走大中小三圈;其他小村子一般按商定线路游两圈。有的还游到邻近村子,互相往来。
游完后,整支队伍要回到出发前的集中点,还要敲锣打鼓将耕牛送回牛寮。大家卸妆后,发起人都有请参与者吃点心。点心比较简单,有面条和下酒的几盘炒菜便可,但少不了要喝酒、猜拳。席间,有人商讨新年生产计划,有的互相祝福,常常一闹就到三更半夜。
2006年9月13日晚,来自台湾高雄县仁武乡的50名乡亲首次来到连城县新泉镇,与当地村民共同进行“犁春牛·牛犁阵”民俗交流活动。新泉村民表演了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犁春牛”,台湾乡亲表演了“牛犁阵”、“车鼓阵”等舞蹈节目,双方互相切磋,彼此取长补短,交流获得圆满成功。正如高雄县仁武乡乡长沈英章说,“犁春牛”使得两岸人更亲、情更深。
此次交流活动由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高雄县仁武乡民俗运动委员会主办。史载,“犁春牛”习俗由中原传入客家地区约有500年历史,明清之季,每年开春时节,从官府到民间都要举行开犁仪式,民间以自然村或房族为单位组织开展,祈求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平安。盛行于台湾高雄一带的“牛犁阵”民俗是由闽南人移民台湾时从大陆带入的,迄今亦有五六百年历史。
为了更好地与大陆开展文化交流特别是面对面地开展民俗交流,仁武乡乡长沈英章提出创意,希望与大陆的“犁春牛”这一古老习俗对接交流,还跑遍漳州、泉州,但都因当地这一习俗失传而没有成功。后台湾乡亲多方打听得知,连城县新泉镇民间完好地保存了“犁春牛”这一习俗,且几百年来长盛不衰。经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牵线搭桥,并经前期咨询、考证、联系,这个创意得到我市有关部门和连城县及新泉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新泉镇群众的热烈响应。
在民俗对接交流现场,上万名群众前往观赏,像过年一样高兴,把宽阔的操场挤得水泄不通。暮色时分,当新泉镇两支民俗队伍牵着两头披红挂彩的牛巡游路边人家或店面时,当地群众情不自禁地燃放鞭炮和“高升炮”,有的烧香膜拜,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当台湾乡亲表演“牛犁阵”舞蹈时,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犁春牛”与“牛犁阵”同根同源,隔海相望,成为绽放在海峡两岸的并蒂奇葩,为闽台交流历史留下了一段佳话。交流团领队、高雄县“议员”钱圣武说,台湾人绝大部分来自福建。大陆的犁春牛,台湾叫牛犁阵,但在台湾难得见到了,这就要我们组织起来,回到大陆来体验、交流、寻根,让更多的下一代知道我们的根在大陆,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古老与美好。副领队黄常志则即兴吟诵了一副对联,以表达此次民俗交流的心声,联曰:寻根源万里乘风来祈两岸和顺,庆丰年春秋耕收获祝幸福平安。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2:4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