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的流氓犯》作家陈谦著中篇小说,发表于《
收获》2008年第2期。
简介
《特蕾莎的流氓犯》的作者以严肃的反思态度来面对文革,作品却蕴含了更丰富的意蕴。主人公的两次改名,折射出文革中青年的命运轨迹;作品对忏悔的执着和质疑将忏悔主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主人公微妙心理的展现使小说更具文学性和动人魅力。另外,从美华文学文革题材小说的整个链条上看来,《特》显示出美国华人作家们从以文革为背景进行文学试验向重新反思文革的转变趋势。
简评
小说从“青春期”的角度切入,思考“文革”对于“青春”、“爱情”与“性”的扼杀。特蕾莎与王旭东都有一个发生在1975年的广西的青春期故事,初恋与性的萌动这些今天看来正常而平凡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却往往演变成决定命运的严重“事件”。这经历成了他们一生中各自的隐痛,在“原罪”的躲避与追寻之中,两人在海外相遇。同样是回望1975,同样是广西,同样注目于两性成长,这篇小说自然令我们想起林白去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致一九七五》。作为中篇,《特蕾莎的流氓犯》显示出叙述上的精巧:先在特蕾莎的叙述中将读者“误导”为王旭东就是特蕾莎的“流氓犯”,再通过王旭东的叙述,发现了另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最后,才抖出“包袱”:王旭东并不是特蕾莎的、而是另一个女孩的“流氓犯”。这“剥洋葱式”的复杂纹理不仅令阅读饶有解秘的兴味,也使小说浮现出深厚的意味:那个年代的“青春期”之痛是如何贯穿于所有彼时的成长之中,因而具有怎样的普遍意义。与特蕾莎的忏悔相比,王旭东的叩问不仅伸向历史与时代,还透入了自省与人性的刻度,亦令小说升腾到更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