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磨道
宋初隶邕州(羁縻)
特磨道(宋)。广南,宋初隶邕州(羁縻),后名特磨道。其民沙、侬共外结其道(部落联盟),其盟主为“首领”。治所在特磨。宋赐以金印(知事)。
起源
广南,宋初隶邕州,后名为特磨道。特磨,音译地名,在今广南县城。《经世大典》招捕记有:“至元十三年,招捕花角蛮,大德元年攻破花角蛮。”又说:“花角蛮去特磨四日程,安宁州七日程。”(花角即在广南县、富宁县之间)。《宋史・广源传》也载:“依智高入大理国、其阿侬人保特磨”。
内容介绍
“道”地方民族政权机构,相当于“府”。道的建置,最见于(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蛮》邕州、南江之外罗孔、特磨、白衣九道,以道名,又有大部落日大理。”《文献通考》卷三三八引范此文后,有“此皆成聚落,地通南诏”。“其外则交趾,大理国属焉”。(见《广西通志・卷一二一关隘志》)
特磨道(宋)。广南,宋初隶邕州(羁縻),后名特磨道。其民沙、侬共外结其道(部落联盟),其盟主为“首领”。治所在特磨。宋赐以金印(知事)。
《宋会要稿》:“熙宁二年(公元1079年)二月,广西路经略安抚司言:“闻依智高见在特磨道。”《元史・忽辛传》载:“广南(府)酋沙奴素强悍,宋时赐以金印(知州)。”
特磨古道。“古道”即古驿道。特磨古道是云南驿站的一个重要枢纽站,以特磨(今广南)为中心是通往中原、南亚、东南亚的交通干线。
宋王朝与大理地方政权三百年间,“宋挥玉斧”保持一种宗主礼让关系。云南各族人民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南宋时更为密切。南宋为应付北方战争急需战马,乾元九年(公元1173年)邕州置买马提举司,开横山察(广西田林县)为场,与大理罗甸、自杞市马。
历史沿革
特磨道(南宋)。南宋国势衰微,无暇南顾,特磨道首领侬民富归附大理国被分封为坦绰(清平官)。公元971年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记有重新设置延众镇(今富宁县)。
宋绍圣年间,后理国政权旁落,境内四分五裂,各地割据,三十七部的于失部号称“罗殿国”,些么徒部号称“白朽国”。滇东南相继独立为“特磨道”、“罗孔道”。西双版纳又称“景龙金殿国”。
特磨道境域。宋特磨道辖有富州、安宁、罗佐、上林、潞城五州。面积相当于今广南县、富宁县全境,邱北县、砚山县的一部分和广西百色地区的西林县、田林县的大部分。
大理国的商人,从善阐(昆明)赴横山寨售马,可走特磨道或贵州普安的两条路。最便捷最有经济价值的还是“特磨道”。其中间驿站是特磨,史称“特磨古道”。其路程,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通道外夷》所载:“中国(宋)通道蛮路大理、罗甸自杞,必由邕州横山寨一程至上安县,一程至安德州,一程至罗博州,一程至阳县,一程至隘岸(今剥隘),一程至特磨道。自特磨道一程至结也蛮,一程至大理界虚,一程至最宁府,六程而至大理国矣,凡二十程。”
形成过程
特磨道(元)(公元1275年至1284年)。《元史・本纪经世大典招捕录》:“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设云南行省。十二年特磨道依士贵率那寡、阿吉、上林等三十七州县来附。十三年,左江李维屏、右江琴从威等四十余州县回归,后来史格宣抚广西,把左右江争归广西,而特磨道仍隶云南。”授西路落蒙万户府节制。
至元十四年富州沙奴素复叛,忽辛率军平乱后立广南西路宣抚司,设士富州,沙人沈郎先为富州及安宁州土官。子永秀梁王署为元帅,依郎恐因有战功被梁王委任宣抚使。十九年复为民,属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
至元二十二年(云南行省)广西路宣抚张立道籍侬土贵等部于有司,特磨道遂改制为广南府,但宣抚使仍受封世袭。
历史价值
方国瑜教授著《南宋邕州与大理交通》中说:“见于记录的广西买马,自建炎以后至淳熙五十年间为最盛,每年以千五百匹为定额,每匹价银三四十两至六七十两,交易额为七万两为常”,而且“査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资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入市中原”。大理国正通过特磨古道向南宋通使贡物。如1135五年大理王段和誉遣使至宋贡驯象和马五百匹。在互市中,中原文化技术在云南广为传播,推动着云南的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9 09:06
目录
概述
起源
内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