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下属科研机构。
历史沿革
本实验室名称为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该实验室也是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依托实验室,随着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五十年的建设历程。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交通部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4月,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西安工程学院、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三校合并,组建
长安大学,隶属教育部。2002年1月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实验室也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长期以来,实验室注重开展公路建设的重大基础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室以“立足西部,突出特色,支撑行业,引领学科”为总体定位,积极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和
“交通强国”战略,开展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引领了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2.特殊土质路基工程;
3.特殊环境公路工程构造物;
4.公路交通安全与灾害防治。
科研条件
目前,实验室面积110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1.5亿元,大型仪器设备189台套,平均使用率超过了70%。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具体如下:
1.道路结构与材料试验成套设备,包括
工业CT、
扫描电镜、
GPC、
红外光谱、MTS系统、SHRP系统、汉堡车辙试验系统、SPT试验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可对路基、路面材料的微观、宏观、力学性能以及路用性能进行分析与测试。
2.道路路基路面结构成套设备,包括国际先进的大型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系统(HVS)、小型加速加载试验系统(MMLS),并根据需要自主研发了环形加速加载系统,同时配备了FWD、探地雷达等检测设备,可开展不同规模加速加载试验。
3.路基岩土工程性能测试平台,包括大型土工离心机、GDS、静动三轴及空心圆柱扭剪仪等先进设备。此外,自主研发了一流的大比例路基沉降模拟系统。
4.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轮胎路面交互作用环形足尺试验平台”。
人才培养
实验室深化开展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通过拓展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既有伙伴的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层次,从科研合作、产业合作延伸至人才培养合作。在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企业、中国标准走出去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实验室在与学校签署人才合作培养协议的国(境)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中,进一步遴选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海外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5家,系统引进国际工程案例、全英文教材、在线课程等国际化教学资源,并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短期交流学习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国家公派优本项目、本科交换生项目等多样化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评估期内,实验室研究团队指导学生获国家公派留学资助37人,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97人次。
科研队伍
实验室现共有人员88人,其中固定人员5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流动人员34人。通过优秀人才引进和青年研究人员重点培养并重的模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年龄层次适配、专业结构交叉合理、学源结构多元的勇于拼博、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研究队伍。
研究水平
实验室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面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既重视学科本身的发展,也重视国家经济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根据现代国际公路交通发展趋势和国家、交通行业倡导的科技重点研发的领域要求,实验室瞄准国际前沿,跟踪研究热点,重视基础研究,逐渐凝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为我国西部特殊地区公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些年来实验室在四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绿色交通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方向,突破了道路多孔结构的稳性耐久材料设计技术瓶颈,系统研发了透水路面、低噪声路面、低吸热路面、分解尾气路面,首次形成了环保型路面材料与结构设计及施工建造技术的完整体系,成果打破了国外对高黏度沥青改性材料的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在尾气分解、低吸热路面等领域的空白。该方向获得国家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3项,发表SCI论文70篇,出版专著8部,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4部,共授权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8项。
2.特殊土质路基工程研究方向,突破了水热效应的冻土路基失稳机理、冻土、黄土、沙漠、盐渍土等路基病害监控及预警技术、特殊结构路基稳定性技术等技术难题,该方向获得国家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5项,发表SCI论文55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2部,授权专利150余项,发明专利65项。
3.特殊环境公路构造物研究方向,突破了特长公路隧道通风保障与防灾理论、复杂环境下隧道设计施工与控制、大型桥梁结构全寿命精细化设计、高烈度区和高寒区特殊大型结构灾变机理等重大理论与技术。该方向获得国家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12项,发表SCI论文49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部,共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
4.公路交通安全与灾害防治研究方向,突破了路基路面功能衰变行为与智能监测技术,高边坡路基防护与安全预警技术,并自主研发了轮胎路面交互作用足尺试验平台。该方向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发表SCI论文48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2部,共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