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命名:
物种是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互交
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
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
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地球上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分类系统是生物种类的查找系统,可借以认识和查取有关资料。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7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种(物种)是基本单元,生物学名二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亦称“双名法。”即属名加种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需大写;种名是形容词,是限制属名的,故小写。
物种定义
物种即种(Species)。不同专业的生物学家对物种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现代遗传学则把物种定义为: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
生态学家则认为,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不同物种占有不同的生态位。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它们必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斥,其中必定有一个获得相对的胜利;如果一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变异,占据了多个生态位,那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就意味着新种的生成。
●陈世骧认为: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在系谱上代表一定的分支。这个定义包括种的四个标准: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境地位和系谱分支,是一个广泛接受的较为完善的定义。
对物种问题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把种定义为形态结构相似的个体群,把物种分为形态学种和分类学种;二是强调种间生殖隔离的机制。
分类重要性
物种乃是生物学的根本,认识物种是探索生物学的第一步。只有在物种描述后,对于种群、遗传和生物化学多样性的研究才有可能开展。一份标准的物种名录,对于生物学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的质量保障十分关键。此外,发现物种也能够帮助命名者及年代们了解有多少物种、那些物种将会灭绝。
分类系统
研究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分类学曾被称为
系统分类学,但它与系统学很易混淆,系统学是研究生物的分异度(多样性)以及它们中间的任何一个类群和其他所有类群的各种关系的科学,曾称为分类系统学。三者的共同目的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阐明种类之间的关系(或亲缘关系),建立自然系统,确定各类群的命名和排序,总结其进化历史。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利用。分类系统是生物种类的查找系统,可借以认识和查取有关资料。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分类学在于阐明种类之间的历史渊源,使建立的分类系统反映进化历史。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
细胞分类学(或染色体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
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
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
分类学历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1758)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个纲(两栖纲和蠕虫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叶,英国植物学者J.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1682)是C.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J.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命名体系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①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例如 Panthera tigris是虎的学名,Bombyx mori是蚕的学名。
②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
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并首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6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J.-B.de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
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至今。但是,由于他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
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分类阶元
分类阶元、命名模本方法和鉴定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7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林奈晚年承认种内有变种。通常种下分类,动物只设亚种单元;植物设亚种、变种、变型等单元;细菌设品系、菌株等单元。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命名的单元不再是抽象的单元,而是含有实际种类的物类单元。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二命名法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1786年)中制定了生物学名二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即属名加种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需大写;种名是形容词,是限制属名的,故小写。在种名之后还应加上定名者的姓氏或其缩写。例如狼的学名应是Canis lupus Linne;人的学名:Homo sapiens,L。生物学名是用拉丁文写的,因为拉丁文是当时欧洲文化界流行的书面文字,文字较固定,变化较小。对于亚种一般采用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名,如
尖音库蚊淡色亚种(
淡色库蚊)为Culex pipieus pallens Coquillet(1898)。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蚕蛾属学名后的L.,是命名人林奈Linnaeus的缩写,马尾松学名后的Lamb.,是命名人兰伯特Lambert的缩写,通常除林奈等少数之外,一般命名者姓名引用时不应缩写。亚种命名采取3名制,即在属名、种名后再加亚种名。例如华南虎和东北虎都是虎的亚种,前者的学名是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Hilz-heimer,后者是Panthera tigris altaica Temminck。变种学名亦来取3名制,只是在种名与变种之间加上拉丁文变种varietas的缩写var.,例如
中华按蚊原先鉴定为赫坎按蚊的变种(现已分出为独立的种)学名曾是Anopheleshyrcanes var.sinensis Wedemann。
名称符号
新物种命名
以名人之名命名新物种成为趋势:一种猿与英国喜剧演员约翰·克利斯“同名”;一种马蝇名为碧昂斯,因为它的尾部与那位流行歌手的臀部有相似之处;美国演员哈里森·福特的姓名用在一种蜘蛛身上;原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变身”为在玻利维亚一种兰花。
德国研究蜘蛛的学者彼得·耶格用名人姓名命名若干种蜘蛛。他说,新发现物种通常只能引起少数专业人士关注,假如给物种起个响亮的名称,能让更多人知道它,保护它。
物种命名无需征得当事人同意,而普通人同样可以让自己的名字与某个物种挂钩,但要支付2600欧元(约合3400美元)。提供这项服务的德国非营利机构Biopat把收入用于促进生物多样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