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是一套医疗设备。物理治疗设备是将人工物理因子对人体不同的生理和生物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工程技术设备。
分类
物理治疗设备主要分类如下表:
工作原理
使用的注意事项
1. 明确诊断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只有做好正确的诊断,才能保证选用合适有效的物理治疗,才能充分排除禁忌证。对目前市场上一些医疗设备器械经营者在宣传中夸大适应证,要科学的理性的看待。
2. 物理因子的选择
选择时应针对病情,并根据病人的功能状态以及其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多方面予以考虑,对物理因子的选择既注意其共性作用,更应注意发挥其特异性作用。
3. 剂量
能量交换是物理治疗的作用基础之一,故剂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通常理疗主要利用其生理作用进行无损伤性治疗,但有时亦利用其损伤性治疗,如各种高频电灼、电凝,激光的炭化、气化作用等。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机体对信息的反应并不取决于能量的大小,接受作用的介质在未发生温度变化之前,已发生了复杂的理化学变化;如有机物和无机物
荷电颗粒随电磁场方向的变化而移动;膜上荷电粒子浓度和通透性的变化;蛋白结构及细胞上胺基基因和细胞结构的变化等。确定剂量时,除强度外,尚需考虑作用时间、治疗间隔、治疗面积、疾病的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个体的差异,受作用的组织、器官的特点,疗程长短(积累量)等因素。疗程治疗在于通过反复作用以调整失序的功能,或通过条件反射的形成新建功能秩序。
4. 作用途径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或不接触)作用于机体,亦可通过粘膜或眼、耳等感官而起作用。治疗方式可分为全身、局部、体表、
体腔等。根据需要亦可通过反射路径,或依中医经络理论进行穴位治疗。理疗时定位应准确,否则将影响疗效。
5. 后作用
无论生物或非生物系统对反馈作用的反应均存在“滞后现象”,即其反应结果不能立即达到所要求的水平,而需有一定时间过程。同理在物理因子作用下,机体功能的调整亦需一定时限。治疗的最佳效果常在疗程结束后的间歇期内出现谓之后作用。
6. 疗程
各种物理疗法都是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因子,它的作用基于人体的反应,这些反应不是治疗一次或两次就能完善的,一般都要经过多次重复刺激,才能建立较持久而巩固的反应,从而获得稳定的效果。但治疗次数重复过多时,身体会逐渐产生适应能力,反应也就逐渐减弱。--般无限制地持续不断地进行一种治疗,是不能增强治疗效果的。因此,进行理疗一般要有一定的疗程,特别是对慢性病的治疗更应如此。疗程的长短应根据不同疾病与不同治疗种类而定,一般急性病是3~7次,慢性病12~20次为-疗程。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就应停止治疗,如果病情需要,休息7~10d后方可进行第二疗程治疗。每次治疗时间通常是20~30min,每天一至二次。
7. 物理因子的综合应用
物理因子的综合应用内容十分丰富,在20世纪初许多学者就强调了综合应用物理因子的宝贵价值,即可以显著地提高疗效。物理疗法的种类很多,其中-一些是互相矛盾的,如冷疗法与传导热疗法;也有不少是作用相似或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作用的,如热疗与低、中频电疗,水疗与体疗,热疗与推拿,视病情需要,必需时可2~3种物理因子治疗同时应用(如电疗+热疗,热疗+手法或按摩治疗),分别在一天中不同时间进行。在进行综合性理疗时,应当注意在同一部位同时应用几种性质相同或作用相近的物理因子是不必要的,甚至是禁忌的。因为多种性质相同的物理因子连续作用时总的剂量过大,有使病理变化加剧的危险,并造成机体负担过重。
8. 理疗设备的合理应用
理疗设备的合理应用对提高医疗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不正确掌握设备的原理、性能和操作规程,使用和管理不当,也会给患者和医技人员带来各种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建立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强调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克服工作粗疏和责任心不强,掌握日常保养和定期维护,按正确的方法和要求来使用理疗设备,才能保证使用的安全、有效。
拓展阅读
[1]Thomas W.Pew,程怀潞.瑜伽与生物反馈疗法[J].世界科学,1981(01):32-35+16+66.
[2]肖红雨,周万松.磁场生物效应的国内进展[J].中华理疗杂志,1999(01):46-48.
[3]朱龙南.远红外辐射治疗[J].医疗器械,1979(05):62.
[4]齐丽晶.我国物理治疗设备标准现状及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19(09):14-16+30.
[5]杨东,尤永镐.人体结石治疗仪器──碎石机的技术和进展[J].现代科学仪器,1995(04):39-40+2.
[6]陈鼎兴.过敏性鼻炎常用物理治疗设备的应用实践[J].医疗保健器具,2008(01):40-41.
参考文献
[1]齐丽晶.浅谈物理治疗设备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8(01):44-47+58.
[2]吴祈耀,周荣花.现代物理治疗技术与设备[J].医疗保健器具,2003(10):34-37.
[3]成少彦.臭氧治疗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