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牧羊历史
起源
放牧羊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安那托利亚半岛(小亚细亚)就已经有人在牧羊。当时畜养羊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它们非常保暖的厚羊毛,其次是可供食用的羊奶和羊肉。在随后的数千年里面,牧羊活动开始扩展到整个欧亚大陆之上。初时虽然有些羊都是被固定地留在家庭农场之中,与其他动物例如鸡和猪一起养殖,但渐渐地人们了解到如果想维持庞大的族群数量,就必须把它们不断地由一个牧草地移到另一个牧草地生活以满足大量的食草需求由此就衍生出第一批专门放养羊群的农户——牧羊人。
牧羊人的最重要的职责是让他们的羊群完整,保护它们免受狼和其他食肉动物的袭击;另外也要监督羊群迁移,并确保他们准确无误地在指定的时间到达市场范围进行剪羊毛的工作 。在古代,牧羊人也常常用自己的羊来挤奶,并用这些羊奶来制作奶酪,时日只有少数的牧羊人仍然在这样做。
尼古拉·普桑在其代表作里描绘出希腊神话中世外桃园阿卡迪亚的牧羊人。在很多古代社会里面牧羊人都曾经扮演过重要的经济角色。与农民们不同之处是牧羊人大多只是支薪受雇的,故此他们虽然终日看顾著羊群,但羊群却通常不属于他们所有。而且当牧羊人还必须忍受与社会外界的隔绝,因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空旷而人迹罕至的荒野或山上放牧。牧羊人的工作主要交由独身的男性担当,这样便可以免去无暇照顾家室和子女的问题,亦因此牧羊行业很少是世袭式地父传子承,在招聘新牧羊人时往往需从外部物色。与此同时,为数不少的农户或农场主人倒却喜欢安排他们最小的儿子去当个牧羊人,在所有财产例如牲口、田地及农具都留给较年长的儿子以后,这已经是能使小儿子几乎三餐温饱的不错出路。
在其他某些地方,也有种习惯是每家每户都派一名家庭成员去管理羊群,通常是小孩子、少年或者老人家去做,因为管羊属于比较轻巧不费力的差事;在这情况之下,牧羊人则是完全地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不致和大众产生隔阂。
牧羊人也有分工合作的行规,通常数个相熟的牧羊人之间会形成小组,一起照顾一个庞大的羊群,又或者把各自的小羊群聚集起来一并照顾,这样子每人都会尽力履行责任,比较不容易丢失羊只。这段期间牧羊人们在野外会栖息于同一个简便搭成的小帐棚里,每天轮流带羊群寻找草源,以及到邻近的小镇采购食物。还有种较不常见的做法是牧羊人找来一辆有盖的四轮小马车,这样就可以舒适轻松地和羊群一起到处迁徙了。
古代的牧羊业只在某些地理区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在低地和河谷地带,种植谷类作物比让羊吃青草更有效率,所以大量畜养羊群的情况通常限于崎岖的山脉地区。在近代之前,牧羊业主要集中于以色列、希腊、比利牛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格兰。
现代发展
配备牧羊犬和马匹的现代牧羊人,相片摄于1942年的加拿大麦迪逊。牧羊界在现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18、19世纪以后欧洲传统的社区公共用地制度逐渐被废除,驱使牧羊行业,改为固定地替庄园主人服务。有些非洲和亚洲例如印度的家庭则依然保持着以牛、羊等畜口作为主要财富的习俗,故而在其他家庭成员处理更重要的杂务时,羊群就经常交由家族中的幼子去守卫。而在美国,从事牧羊业的人大多数都散布在当地土地管理局(BLM)辖下辽阔的公众郊外领土上。
现今牧羊人的工资要高于过往任何一个时期,长时间聘用牧羊人去照料羊群的成本变得不菲。此外,羊群天敌(例如野狼、雪豹等)在世界各地的灭绝也令牧羊人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中。
在某些国家,例如英国,部分品种刻苦耐寒的羊群已经习惯间歇地的毋须牧人守护;羊毛产量多的品种则可以留在室内进行人工饲养,即使定期或有需要时方去寻找新鲜牧草亦没有问题。好些在高地生活的农户甚至把品种更为强悍的羊群留在山腰或是草坡上自由放养,只有等到生小羔羊或剪羊毛这样的必要场合时农民们才会特别去关注他们的羊群。
澳大利亚新西兰
牧羊人留宿荒野用的可动式棚屋随着欧洲地理大发现期间羊只被船队陆续带到世界其他各大洲,全世界的羊只总数量有明显的增幅,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为土地条件合适,使得牧羊业在当地发展迅速 。
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十九个县内由于筑有密集的寮屋,羊群的大量涌现一度造成严重的问题,它们横冲直撞地穿过那些不设围栏的大型房屋叫人们非常头痛,并且不得不开始着手订立监管羊群的政策。当局于是聘用很多牧羊人去阻止羊群误走歧途,闯入人类市区;同时尽量保持羊群的生态健康,例如预防它们受到本土澳大利亚野犬和楔尾鹰的攻击。而每逢到了小羔羊出生的季节,牧羊人的职责便更加的重大。
出于工作过程的长期被孤立和寂寞,牧羊行业最初并不怎受欢迎,只有牢中的囚犯才会被指派这差事。住宿环境恶劣加上在野外缺乏足够营养的饮食,使到牧羊人很容易患上痢疾和坏血病。相对而言自由劳工会较欣然地接受这职业,他们之中有部分人在开往澳大利亚的航程里就被奴隶主买下来照顾船上的羊群,直至抵达目的地为止。
有些时候,羊主们喜欢投诉牧羊人的效率低,并取笑他们因为担心在广阔无际的荒漠迷途而惶惶不可终日。
一般情况下,单个牧羊人很难把羊群全天候地管好,尤其不少野外的猛兽都习惯到黑夜才出没,因此行内更普遍的做法是由两个或以上的牧羊人合作轮更。在白天负责羊只那位牧羊人,于每朝还未日出的清晨时分,就要起床领他的羊外出,经过整日下来寻觅草源和静待它们食草后,日落黄昏时他便会回到营地(由长木头堆砌而成的圈栏)。这时候牧羊人的拍档就会接班,然后彻夜不眠地留在小棚屋看守着羊群。直至另一个早晨开始,羊又移交回原先那牧羊人手中;牧羊的野外生活每日就这样周而复始、有条不紊。
负责晚间看护羊群的那位牧羊人要格外的小心翼翼,因为他常在一个流动式的看守小棚渡过漫漫长夜,小棚屋就设在羊圈的附近,方便警戒旷野上的猎食动物。除了忠诚的牧羊犬会拴在营地范围之外,部分现代的牧羊人还会额外带上猎枪,以应付任何来自澳大利亚野犬或当地土著的突发性危机及冲突。
在1839年一名牧羊人的普遍工资是每年₤50澳币,另外每周得到粮食配给包括12磅肉、10磅面粉、2磅砂糖和¼磅茶叶。但不久之后,薪酬便随着184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而下跌至每年₤20澳币。
由于薪金骤降,许多牧羊人在1850年代纷纷赶上当时的维多利亚淘金潮,希望能碰碰运气并致富,整个畜牧业因此而流失了大量劳工,造成严重的人手短缺。这劳工短缺浪潮的后果是人们开始亲自筑起围栏看管自己的羊群,形成日后倒过来对外聘牧羊人的需求急遽减少。在1880年代中期,新南威尔士有高达95%的羊只被关进主人的牧场内固定喂养。而1890年代新南威尔士更是竖立了破纪录的,总长度达到260万公里的畜牧业围栏,估算加起来的造价足足是3亿澳币。
总括言之,现今的牧场主人已经取缔了牧羊人的职能,而亲自照料羊群。故此传统意义上的牧羊人已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式微了。
宗教意义
公元5世纪意大利城邦拉文纳一幅镶嵌艺术中展示出好牧人之形象。作为象征,“牧羊人”和“牧羊”这词经常被用来形容神及其所为,特别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里面(最明显一例:诗篇第23篇);而在基督教而言则特指耶稣,耶稣也自称为好牧人(The Good Shepherd),该记载可见诸《约翰福音》10:11段。而古以色列人由于是一个农牧民族,因此确实有很多牧羊人在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许多圣经记载的英雄人物都是牧羊人,他们包括列祖亚伯拉罕和雅各、先知摩西和大卫王,以及旧约先知阿摩司;在新约之中,天使们也宣布耶稣乃生而为牧羊人。
在普罗旺斯举行的一场由牧羊人参与的传统子夜弥撒。同样的比喻也适用于教会和牧师,不论是罗马天主教或圣公会的主教都会在他们的个人纹章绣上一把牧羊人用的曲柄杖以资识别。两者的意含相同,指的是信众们就好比羊群般需要照料,当中也有部分灵感来自耶稣三度训谕彼得“要饲养好我的羊”(Feed my sheep)的典故。
另外,牧师(Pastor)这个词原本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正是牧羊人,则仅用于指称大多数
基督教派中的神职人员。
大众文化意义
威廉·布格罗的画作《小牧羊女》牧羊人连同山羊倌等人物都是大众文化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居民,投射出人类对诗一般田园生活和大自然美好的向往。牧羊工作因此由实际需要上的畜养,升华为近郊地区平凡而闲适的农牧生活。
第一个创始为牧羊生活谱写诗歌的人是古希腊的忒奥克里托斯,而古罗马时期维吉尔的《牧歌集》则声名更盛。这些都激发出后世诗人的灵感,例如十六世纪英国桂冠诗人爱德蒙·史宾赛的《牧羊者之历》。
此外,牧羊人甚至牧羊女都是不少画家和雕塑家热爱的题材,使之得以频繁地出永恒不朽的艺术殿堂。有关的知名作品包括丹麦
新古典主义雕塑大师巴特尔·托瓦尔森的《牧童与狗》,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法国学院派画家威廉·布格罗也曾经不下数次地以牧羊少女为描绘对象。
在这些作品之中,牧者大多被表现为拥有高尚脱俗的品德和心灵,理由是他们乡村出身而则性自然,并没有受到大城市堕落一面的诱惑和染污。正因如此,爱德蒙·史宾赛才会在自己的诗篇《Colin Clouts Come Home Againe》中,描述了一个离乡背井的牧人见识到都市生活的险恶后,明智地作出返乡的决定;至于其成名作《仙后》里亦提及牧人们受林中仙子的垂眷而免于被喧嚣的猛兽伤害。
文学方面,历来很多故事都涉及牧羊人慨然拯救了被遗弃的孤儿:悲剧俄狄浦斯、罗马建立之传说罗慕路斯与雷穆斯如是,龙格斯的《达芙尼与克洛埃》、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和王尔德短篇童话《少年国王》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当中一个共通之处是那些弃婴,往往都生而有着比抚养他们长大的牧羊人要高出很多的社会地位,通常都是皇室或贵族的后裔,并且无从掩盖其与生俱来的显贵气质 。
在安徒生童话《牧羊女和烟囱清洁工》(1845年)里,主角瓷制的牧羊女更是带有镀金的手杖和鞋子,她爱上了另一个瓷制的烟囱清扫工,因为他有着玫丽和王子般的脸,而且从不被煤烟弄脏过。
当代作家保罗·科尔贺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则描写了一个西班牙少年圣狄雅各遇见麦基洗德和追寻金字塔的寻宝历程,原著现已翻成40个语言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