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荆子,
中药名。为
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Sieb. et Zucc.) Hand.-Mazz.的果实。分布于华东及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具有化湿祛痰,止咳平喘,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咳嗽气喘,胃痛,泄泻,痢疾,疝气痛,脚气肿胀,白带,白浊。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归经
归肺、大肠经。
功效
化湿祛痰,止咳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
用于咳嗽气喘,胃痛,泄泻,痢疾,疝气痛,脚气肿胀,白带,白浊。
相关配伍
1、治寒咳,哮喘:牡荆子12g。炒黄研末,每次6-9g,每日3次,开水送服。(《江西草药》)
2、治哮喘:牡荆果15g,地胆草、一枝黄花各9g。水煎服。
3、治胃痛:牡荆果实、樟树二层皮各15g,生姜2片(火烘赤)。水煎服。(2-3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4、治中暑发痧:干牡荆果实15g,水浓煎;或研末为丸,每次3g,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研末;或浸酒。
使用注意
恶石膏。病非干外邪者一概不宜用。
炮制
一、采集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手搓下,扬净,晒干。
二、炮制方法
1、牡荆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打碎。
2、炒牡荆子:取净牡荆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打碎。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炒牡荆子,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形态特性
牡荆又名:楚、荆、蚊香草、铺香、午时草、洋公柴、五指柑、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黄荆条、荆条棵、黄荆柴。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绒毛。掌状复叶,小叶5,少有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每边有少数粗锯齿,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厘米,宽1-4厘米,两侧小叶依次递小,若具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的2片小叶无柄或近于无柄。聚伞花序排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绒毛;花萼钟状,顶端有5裂齿,外有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顶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近球形,径约2毫米;宿萼接近果实的长度。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向阳的山坡路边或灌丛中。分布于华东及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鉴别
一、药材性状
果实圆锥形或卵形,上端略大而平圆,有花柱脱落的凹痕,下端稍尖。长约3mm,直径2-3mm。宿萼灰褐色,密被灰白色细绒毛,包被整个果实的2/3或更多,萼筒先端5齿裂,外面有5-10条脉纹。果实表面棕褐色,坚硬,不易破碎。断面果实较厚,棕黄色,4室,每室有黄白色种子1枚或不育。气香,味苦、涩。以颗粒饱满、气香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
牡荆子参见“药材性状”项。炒牡荆子形如牡荆子,表面棕褐色,鼓起,微有香气。
药理作用
1、平喘作用。
2、镇咳作用。
3、祛痰作用。
4、抗菌作用。
5、降血压作用。
6、毒性,无毒
现代应用
1、治疗小儿咳喘。
2、治疗慢性气管炎。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止咳平喘,理气止痛。主治咳嗽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