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鹦鹉属
鹦鹉目鹦鹉科的一属鸟类
牡丹鹦鹉属(学名:Agapornis)是鹦鹉目、鹦鹉科下的一属鸟类,又名爱情鸟、情侣鹦鹉。体长约10-16厘米,体重平均约57克。有相对较大、锋利的喙。尾短而圆。体色艳丽;眼睛周围有一白圈,头部呈红色、灰色、棕色或黑色,嘴呈红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浅绿色,背部和翼为绿色,翼端呈黑色,尾绿色,脚灰色,雌雄同色。寿命15-20年。
动物学史
AgapornisAgapornis swindernianus)。该属包含9个物种,其中5个为单型种,4个包含有亚种。它们原产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在野外,不同物种按地理分布。
形态特征
牡丹鹦鹉属的鸟类体长10-16厘米,体重50-80克。喙红色,眼及蜡膜白色。头部黑褐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浅绿色,背部和翼为绿色,翼端呈黑色,尾绿色,脚灰色。另有棕头牡丹鹦鹉,头部棕褐色,俗称棕头牡丹。身型矮胖且有一条短尾,喙部相对较大,大部分牡丹鹦鹉都是绿色的,而且人工配种及变种使很多的颜色出现。该属物种体形较壮,羽色非常美丽,以绿色、红色居多。
牡丹鹦鹉的喙是钩状的,它的颜色因物种而异,从热烈的橙红色到淡米色。它们的脚是对生趾(zygodactyl),意思是两个脚趾指向前方,两个脚趾朝向后方。这有助于提高敏捷性,让它们更好地掌握树枝。
可以通过它们的羽毛颜色、宽阔的头部和粗短的尾巴来识别它们。只有一部分的情侣鹦是雌雄二型的(即雌雄的外形有明显的差异),包括黑领牡丹鹦鹉、灰头牡丹鹦鹉及黑领牡丹鹦鹉。其余品种都不能够从外表分辨性别。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林地内,从次沙漠地带的干燥草原、热带草原林地、岩石地形区、河流旁的林地、棕榈树林到农作物区都是常活动的范围,主要的栖息处都在水源区附近。
生活习性
行为
牡丹鹦鹉是真正的群居动物。在野外,它们几乎只成群结队出现,牡丹鹦鹉因其深情的天性而得名。牡丹鹦鹉会与伴侣形影不离,相依相偎,而且多是会厮守终生。野生的牡丹鹦鹉生活在热带丛林中,常集小群生活,笼养鸟十分活泼好动,是很健壮的鸟儿,喜爱鸣叫,有时很吵杂,爱啃咬,玩具及新鲜树枝。
飞行
牡丹鹦鹉以其飞行技能而闻名,能够在密集地区快速机动。为了了解是什么让它们飞得如此敏捷,研究人员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这些鸟。拍摄的视频让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鸟的头部移动速度非常快。事实上,牡丹鹦鹉可以以每秒2700度的速度将头转向270度,这和昆虫一样快。这种快速的动作是有记录以来最快的动物动作之一。这种以超高速移动头部的能力有助于它们在空中看到各个方向。这意味着这些鸟类有更多的时间看到周围的环境并对其做出反应,避免潜在的碰撞,并使它们在飞行中扭转和转弯时保持清晰的视线。
声音
牡丹鹦鹉也以其声音而闻名。它们会吹口哨、叽叽喳喳、发出咔哒声。然而,它们不能很好地交谈。有一些情侣可以说几句话的例子,但这是例外而不是规则。牡丹鹦鹉的口哨声和鸣叫声可以被体验为欢快或舒缓的声音。
食性
野生牡丹鹦鹉的饮食与许多其他鹦鹉种类非常相似。在野外,它们主要以各种植物种子、水果、浆果、蔬菜、一些草及种子为食。然而,与许多其他鹦鹉不同的是,它们也吃某些类型的草。黑领牡丹鹦鹉亦会食无花果。在非洲南部地区,该鸟常集群危害农作物及果园,遭到当地农民驱赶。
分布范围
牡丹鹦鹉属共有9个物种,8种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坦桑尼亚北部、赛伦盖提国家公园、卢旺达、布隆迪、从笼中逃脱的鸟在各地都有族群,大多栖息于坦桑尼亚、肯尼亚等沿海地区。灰头牡丹鹦鹉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长繁殖
筑巢
牡丹鹦鹉全年繁殖,主要繁殖季在2-3月及4-10月。它们在树、岩石或灌木上的洞里筑巢。用草叶、树枝、树叶垫底。有些物种在一起筑巢,而另一些物种则成对在远离族群的地方筑巢。情侣是一雄一雌制的,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联系。雄性通常会通过喂雌性小块食物来讨好雌性,有些物种会通过跳舞和唱歌来赢得雌性。
孵化
牡丹鹦鹉约在交配10天后会生下第一枚卵,每隔一天下一枚卵,一窝约产4-6枚卵,在产下第一枚卵后约3周多时间就开始孵化。仅雌鸟孵卵,孵化期约21-23天,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孵化后,亲鸟双方都会照顾幼鸟,直到它们在孵化后大约一个月大时。
寿命约10-15年。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易危(VU)——1种;近危(NT)——2种;无危(LC)——6种。
除桃脸牡丹鹦鹉外,其他均列入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23年版附录Ⅱ。
全部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种群现状
由于该属鹦鹉鸟羽色艳丽,常被捕捉饲养,致使野生数量越来越少。但其中一些培育品种很多。
参考资料
Agapornis.Animal Diversity Wel.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3:4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