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走》是2006年9月1日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张恨水。
抗战中期的陪都重庆,正是日机偷袭珍珠港前后。这里物价飞涨,物资紧缺。小说以一个刚正不阿,饱读经书的区庄正一家和一个挂着心理学博士幌子而实际上做掮客的西门德夫妇为正副两条线,牵引出银行家、官僚、投机商、交际花、公务员、保长、甲长、轿夫、小贩等芸芸众生。勾勒出平民百姓求一饱而不能,医生改行,教员转业,生活如牛马的惨状,描绘了上层社会官亦商,商亦官,投机倒把,酒食征逐,“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丑恶现象。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心远,安徽潜山人。19岁离家谋生,曾经在上海参加陈大悲组织的话剧团,当一名练习生。以后任安徽
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北京《益世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编辑、记者。在当编辑、记者的同时,写有大量的通俗小说。他的《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使他成为北京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作家。但是,尽管张恨水在北边已成为顶尖的通俗小说作家,在上海他却默默无闻。张恨水的得以进入上海,并且在上海的通俗文学界一炮打响以至于大红大紫,不能不归功于当时上海《新闻报》副刊主编严独鹤,当然更应归结于上海文化界的经济实力和像严独鹤这样的既有广招天下贤士的胸襟、眼光,又有精明的生意人的头脑的人士。1925年5月,阎锡山邀请上海新闻代表团到北京参观,严独鹤当时作为上海第二大报《新闻报》的副刊主编也参加了这个代表团。在北京,严独鹤看到了张恨水正在《世界日报》上连载的《春明外史》,同时看到了张恨水的作品受欢迎的程度,听到了北京各阶层对张恨水作品的好评,使他顿生将张恨水引荐到上海的念头。他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张恨水,便当场邀张恨水为《新闻报》写一部长篇连载小说,张恨水也满口应承。严独鹤回上海后,又写信给张恨水,连连催稿。对于来自上海的约稿,对于进入上海的第一部作品,张恨水也不敢怠慢,据说,张恨水写作很少拟写作提纲,但《啼笑因缘》这部小说,他不但找了人一起商量人物情节,而且还拟了详细的写作提纲,终于推出了一部精心力作。
《啼笑因缘》在1930年3月17日《新闻报》登载后,立即引起轰动。连张恨水也颇感意外,他说:“不料这一部书在南方,居然得许多读者的许可,我这次南来,上至党国名流,下至风尘少女,一见着面,便问《啼笑因缘》。”张恨水:《我的小说过程》,见《
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张恨水给《新闻报》带来巨额利润,《新闻报》的销数直线上升,商人以把广告登在《新闻报》、登在《新闻报》的副刊《啼笑因缘》的同一版面上为荣。小说连载后,即出单行本,《啼笑因缘》成为最畅销小说。评弹、说书、话剧、电影,纷纷改编移植《啼笑因缘》。明星和大华两家电影公司为了争夺《啼笑因缘》的摄制权还曾对簿公堂。从此,《啼笑因缘》风靡全国,以至影响达于海外。屡屡再版,至今不绝。张恨水成为妇孺皆知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家,这与《啼笑因缘》在上海的成功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