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蒿
菊科蒿属植物
牛尾蒿(Artemisia dubia Wall. ex Besser)是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主根木质,垂直,侧根多;根状茎粗短,有营养枝。茎丛生,高可达120厘米,基部木质,纵棱明显,分枝多,开展,枝常呈屈曲延伸;茎、枝幼时被短柔毛,叶片厚纸质或纸质,叶面微有短柔毛,宿存;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大,卵形或长圆形,花期叶凋谢;中部叶卵形,裂片椭圆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无裂齿,基部渐狭,楔形,头状花序多数,宽卵球形或球形,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而在分枝上排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外层略短小,外、中层总苞片卵形、长卵形,背面无毛,有绿色中肋,雌花有花,花冠狭小,略呈圆锥形,花柱伸出花冠外甚长,两性花,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花柱短,不叉开。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8-10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主根木质,稍粗长,垂直,侧根多;根状茎粗短,直径0.5-2厘米,有营养枝。茎多数或少数,丛生,直立或斜向上,高80-120厘米,基部木质,纵棱明显,紫褐色或绿褐色,分枝多,开展,枝长15-35厘米或更长,常呈屈曲延伸;茎、枝幼时被短柔毛,后渐稀疏或无毛。叶厚纸质或纸质,叶面微有短柔毛,背面毛密,宿存;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大,卵形或长圆形,羽状5深裂,有时裂片上还有1-2枚小裂片,无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卵形,长5-12厘米,宽3-7厘米,羽状5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8厘米,宽5-12毫米,先端尖,边缘无裂齿,基部渐狭,楔形,成柄状,有小型、披针形或线形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指状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
头状花序多数,宽卵球形或球形,直径1.5-2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而在分枝上排成复总状花序,在茎上组成开展、具多级分枝大型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短小,外、中层总苞片卵形、长卵形,背面无毛,有绿色中肋,边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雌花6-8朵,花冠狭小,略呈圆锥形,檐部具2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甚长,光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开。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近种区别
牛尾蒿与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L.)颇为相似,而后者中部叶片不分裂,可与该草相区别。
主要变种
无毛牛尾蒿(Artemisia dubia var. subdigitata (Mattf.) Y.R.Ling)与牛尾蒿区别在该种于茎、枝、叶背面初时被灰白色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分布于中国内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中部以南)、青海、山东(西部)、河南(南部)、湖北(西部)、广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也有分布。生长在低海拔至3000米地区的山坡、河边、路旁、沟谷、林缘等,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入药,功用同牛尾蒿。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西藏(东部);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也有分布。生长在低海拔至3 500米地区的干山坡、草原、疏林下及林缘。
牛尾蒿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半湿润的干旱环境中,常作为优势植物,形成了万年蒿草甸草原草场。在半荒漠地带的山地,可出现在干燥的石质山坡坡脚、沟谷、溪流附近的薄层土地里,这里的牛尾蒿改变了在阴湿山地所具有的叶薄而宽大、柔软的体态,表现为叶子显著变狭,质地变得较厚硬。
生长习性
牛尾蒿早春返青,营养期较长,在中国内蒙古山地草场4月萌发,8-9月开花,9-10月果熟;在中国宁夏固原县牛尾蒿的返青期为3月25日、分枝期为4月3日、始花期(现蕾、开花)为7月10日、盛花期(现蕾、开花)为7月10日至7月18日、结果期为7月25日至8月10日、成熟期为8月27日至9月10日、果后营养期为9月10日至9月28日、枯黄始期为10月6日。
主要价值
饲用:牛尾蒿适口性不良,为低等饲用植物。春季幼嫩时牛、羊稍吃,夏秋季不吃,秋霜后及冬季缺草时家畜采食。山区群众常在秋季刈割混有牛尾蒿的野草,于冬春季枯草期补饲牛、马等大家畜。
环境:因为牛尾蒿具根茎,为石质山坡地薄层土壤的地被植物,有利于水土保持。
经济:可做烧柴。
药用:中国藏医以牛尾蒿地上部分入药,有有清热、解毒的功用以治疗咽喉肿痛,咳嗽、气管炎等。
参考资料
牛尾蒿.中国自然标本馆.
牛尾蒿.植物智.
无毛牛尾蒿.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11:5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