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怪甲龙
沙漠龙亚科牛头怪甲龙属动物
牛头怪甲龙(学名:Minotaurasaurus)又名牛头怪龙,学名意为“牛头人蜥蜴”,是甲龙科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蒙古,约7,000万年前。
物种学史
牛头怪甲龙属于甲龙科下的甲龙亚科,它的化石是一个完整的头骨,发现于蒙古的戈壁沙漠。牛头怪甲龙的头骨外形类似具有骨甲的牛头。脑壳相当原始,具有甲龙科的典型特征。牛头怪甲龙是在2009年由Clifford A. Miles与Clark J. Miles命名。
牛头怪甲龙的第一具化石是通过非法走私的方式获得的,它的第一具化石曾被非法的化石贩子走私到了国外,后被走私到了美国,美国加州的博物馆将其买下后才开始了正式的研究,但是,由于牛头怪甲龙的化石是被非法走私到美国的,它的发现地在哪里根本无法知道,只知道它是亚洲的,所以,牛头怪甲龙在过去的一长段时间都被标注着“化石发现地:不明”,更由于都不知道它是在亚洲的哪个国家发现的,所以研究者们也不知道它该归属于哪个国家,所以在2013年之前,牛头怪甲龙一直由美国暂且保管。
2009年,美国学者C.A. Miles和C.J. Miles在《当代科学》上发表了《瑞氏牛头怪甲龙Minotaurasaurus ramachandrani的头骨,一个新的白垩纪戈壁甲龙类恐龙》,模式标本INBR21004包括头骨和下颌,保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博物馆,发现地在亚洲的一个戈壁滩上,但是具体是在哪里不清楚。
2013年的时候,美国和蒙古两国组成的科考队在蒙古国南戈壁的火焰崖上进行考察挖掘化石时,研究者们在火焰崖上的“德加多克塔组”地层中再次发现了一具牛头怪甲龙的化石,终于确定了牛头怪甲龙的“住址”,牛头怪甲龙的第二具化石包括了完整的头骨、颌骨和皮内成骨,此次发现终于确定了牛头怪甲龙的所在地,是在亚洲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组”,并且也确认了牛头怪甲龙在甲龙家族中的演化地位,牛头怪甲龙体长可达5米,与绘龙、多智龙、美甲龙的关系较近
形态特征
一个新属新种的甲龙类恐龙,发现于蒙古南戈壁的“德加多克塔组”地层。它显示了晚白垩世甲龙类的很多特征。新的标本中的完整的头骨和两块下颌,头上长有一对类似公牛的又长又大的角,前齿骨以原始形态保存原封保存。这块头骨几乎没有积压和破损。它有一个背侧为等边三角形的头骨;大而高的,被装饰的鼻膜质骨板,巨大的鼻孔很像公牛。脑壳的特点比其他戈壁发现的甲龙类恐龙原始。
体长可达5米,与同为甲龙科的绘龙(pinacosaurus)共存,演化关系上与绘龙、多智龙接近。
该科种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2:03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