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涎
牛科水牛属、黄牛属动物
牛口涎,中药名。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唾液。全国各地均有饲养。具有和胃止呕,明目去疣之功效。常用于反胃呕吐,噎嗝,霍乱,喉闭口噤,目睛伤损,目疣。
入药部位
唾液。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肝、胃经。
功效
和胃止呕,明目去疣
主治
用于反胃呕吐,噎嗝,霍乱,喉闭口噤,目睛伤损,目疣。
相关配伍
1、治反胃吐食:①牛涎半斤,好蜜半斤,木鳖子三十个(去皮油)。上为细末,牛涎,蜜一处于银器内,用慢火熬,用槐条七枝搅之,煨干为度。每和白粥两匙,日进三服。(《瑞竹堂方》千转丹)②(牛涎)每服八分盏为一服,研好麝香末一捻打匀,却以银盏汤令温,先以绢帛束缚中脘胃口,令极紧,候气喘,乘热解开,随气喘一二口便服。并煎于丁香汁和粥,服药罢,随与粥吃。(《世医得效方》)
2、治疣目:牛口中涎数涂自落。(唐·孙思邈《千金方》)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调服;或入膏、丸。外用:适量,涂敷或点眼。
采集加工
以水洗牛口,涂抹少许食盐,少顷即具有口涎流出,收集鲜用或冷藏。
形态特征
1、黄牛:体长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其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趾,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2、水牛:体比黄牛肥大,长达2.5m以上。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切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长环境
1、黄牛: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水牛: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主反胃。取老牛涎沫如枣核大,置水中服之,终身不噎。”
2、《纲目》:“治客忤,小儿霍乱,喉闭口噤。”
3、日华子本草》:牛涎,以水洗老牛口,用盐涂之,少顷即出;或以荷叶包牛口,使耕力乏,涎生取之。
4、《普济方》:治噎膈反胃: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鳖子三十个(去皮油为末)。入铜器熬稠,每以两匙和粥与食,日三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2 19:20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