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主要流行于
贵州省平塘县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溯源
牙舟陶瓷产生于明代洪武年间。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为了进攻云南残余的元朝势力,大量屯军进住贵州,后来屯军与当地人通婚,渐融入当地布依族中,牙舟的制陶技艺从汉族地区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牙舟镇发现了古窑遗址,有大量陶片出图,印证了牙舟陶技艺的历史。
清末,牙舟陶已具备相当规模,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
明国时期牙舟陶进入鼎盛期,有100多家小作坊,48座陶窑,产品大量销往川、滇、黔、湘、桂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
工艺特征
牙舟陶器保持着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风格以古朴敦厚著称。牙舟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各种纹理(俗称窑变)。
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厚的出土文物神韵。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挑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色彩自然,玲珑剔透。
牙舟陶属自然龟裂的玻璃釉型工艺,主要分为餐具、用具和玩具三大类。其中,杯、盘、壶、虎、牛、狗、马等可供家庭摆设、装饰用,又称美术陶。牙舟陶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朴,色彩自然,玲珑剔透。这种陶器质地纯朴,色调优美古雅,不施釉而有光泽;又由于有一定透气性储存食物不易腐烂变质,伏天泡茶,几天不变味,是一种富有地方民族特色,价廉物美的产品。
工艺流程
1、泥料的采制
制作牙舟陶首先需要开采贵州当地所特有的泥料。开采泥料的时间一般为冬末初春时节。牙舟陶土埋藏的并不深,通常在地下的三米左右,而具有开采价值的陶土一般都要达到一米的厚度。泥料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表面的泥土挖开,以阶梯状的方式向下开采陶土,然后将挖掘出的陶土放到泥塘里浸泡一天一夜,之后取出浸泡好的泥料,将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其质地变得更为均匀,增强可塑性。最后,还要让泥料在外风干、氧化两个月左右才能够真正的使用。
2、成型方式
传统的牙舟陶制作成型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手捏成型的方式。
该方式主要是制陶艺人借助竹刀、竹签等简要的辅助工具,就能够用手捏制出各种各样的陶器样式。
第二种则是拉胚成型的方式。
该方式主要是借助转盘来进行陶土的成型工作,依据制作物品的大小,制陶艺人驱动转盘的速度也有所差别,制陶艺人利用转盘的旋转过程来将陶土拉坯成型。
3、坯体的修整与装饰
牙舟陶的坯体装饰方法主要有雕刻法和粘帖法。雕刻法就是使用刀具在坯体的表面进行图案、线条的雕刻,从而制造出透雕、浮雕等艺术效果。而粘帖法主要采用的是贴纸花的方法,先将纸花贴在陶器上,在施釉后再将纸花撕掉。
4、釉料的品类与施釉方式
牙舟陶所施的釉也分为土釉和玻璃釉两种。土釉是利用化妆土调制而成,玻璃釉则是利用玻璃粉末和金属粉末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调制而成。
牙舟陶主要有刷釉、喷釉、浸釉、浇釉的施釉方式。当只是给坯体上半釉时,通常采用浸釉的方式;当要给坯体上全釉时,则采用喷釉的方式。
5、烧制
烧制是牙舟陶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牙舟陶的烧制包括了装窑、烧窑和出窑三个过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牙舟陶用于当地布依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如饮食用的餐具茶具、酒具、盐辣罐、泡菜坛、烟杆斗,照明用的油灯,祭祀用的香炉,读书人用的笔简、笔洗、砚滴、笔架,装饰环境用的花盆花瓶、花篮,作为儿童玩具的口笛等。
牙舟陶曾长期作为牙舟镇的支持产业,对当地的民族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牙舟陶工艺主要分布在平塘县牙舟镇及周边的高寨、小寨、新寨、冗平和抵楼(长寨),鼎盛时期有龙窑48座,100多户从事制陶业。合作化后制陶业全部集中到牙舟镇,有高寨、小坝窑、瓦寨窑、大卫窑等5座龙窑,随后又增加新窑、窝凼窑、大卫新窑,共有龙窑8座。
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古代制陶术,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的活化石。牙舟镇还是平塘县的几个布依族世代聚居的区域之一,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为制陶艺术地域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文化环境。一些牙舟陶传统作品反映了布依族的一些民风民俗和图腾意识,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依据,牙舟陶的历史还能为研究布依族的移民史和屯军史提供难得的资料。
传承状况
由于现代生活的冲击,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不少老艺人相继辞世或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又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学习制陶,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有中断之虞。二是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利润较低,产品又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销量骤减。三是设计人才缺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受阻。
截至2018年,在牙舟镇有小窑2座,从事制陶业的人家有20户。
传承人物
张禄麒,男,汉族。1970年生,贵州省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随父张福高学习陶艺制作,1992年4月进入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学习陶艺造型设计,1994年在陶瓷企业从事陶瓷造型设计烧制等工作。2006年6月至今,一直从事陶艺制作设计。现任平塘县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牙舟陶瓷商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陶瓷分会会员,高级工艺师。
保护措施
2008年,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由贵州省平塘县申报,平塘县文物管理所(平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发中心)获得其保护单位资格。
为及时对“牙舟陶”这一品牌实施保护,黔南州平塘县工商局指导平塘县牙舟陶发展研究中心于2012年10月向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报了“牙舟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牙舟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平塘县文学艺术研究所(平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
1974年—1983年,牙舟陶作品多次参加出国展览和全国性展览。
2010年9月,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陶在上海世博会贵州馆展出。
获奖记录
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被评为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获轻工部发给优秀作品证书及金质奖章。
1985年、1986年,“鸡纹双耳罐”和“方纹奶罐”分别获国际旅游奖、轻工部百花奖和贵州省“黄果树杯”奖。
2006年,“鸡纹双耳罐”和“方纹奶罐”获“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三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