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拼音:yá)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
金文,其古字形像上下牙齿对合的样子,本义一般认为是大牙、臼齿。又泛指牙齿。也特指象牙,或形状像牙齿的东西。古亦可称将军之旗为牙,或称官署为牙(后世作“衙”)。
文字溯源
牙字造于周代。金文作图1-3,取象于虎豹和犬等动物门齿两边又长又尖的上下相错的两牙之形,独体象形,俗称犬牙。战国文字(图5)下部增一图A形的构件。构件A像齿形,是齿字的初文。以同类的增于牙下,旨在使牙义明确,则其构形应为从、牙声,六书中属于形声。《说文解字》古文(图7)由此演变而来。小篆作图4,承金文而来,上半部原形没变,下半部分别将线垂下拉长,则失其形。字经隶书,形变为图6、图8,益失其形,楷书又据以变形而定体。
《说文》:“牙,牡齿也。”“牡”有“壮、大”义,所以“牙”的本义就是“大齿”,指“槽牙”,如《后汉书·华佗传》:“齿牙完坚。”这是说:门齿和槽牙完整而结实。词义扩大,表示牙齿。从战国起,牙与齿连用。在古文中,名词经常能转化为动词,牙的功能是咬,所以它也可以引申为“咬”,如《战国策·秦策三》:“轻起相牙者,何期?”这是说:那些狗跳起来互相咬,是为什么呢?有些东西的形状与牙齿相似,所以也往往附以“牙”字。古代将军的大旗边沿有齿形,就称为“牙旗”,如潘岳《关中诗》:“高牙乃建。”大意为:高树起将军的大旗。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牙部】五加切(yá)
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凡牙之属皆从牙。
𤘍,古文牙。
说文解字注
“壮齿也”注:壮各本譌作牡。今本篇、韵皆譌,惟石刻《九经字样》不误,而马氏版本妄改之。【士部】曰:壮,大也。壮齿者,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偁齿,偁牙。析言之则前当脣者偁齿,后在辅车者偁牙,牙较大於齿,非有牝牡也。《释名》:牙樝牙也。随形言之也。辅车或曰牙车,牙所载也。诗谁谓雀无角,谁谓鼠无牙,谓雀本无角,鼠本无牙,而穿屋穿墙似有角牙者然。鼠齿不大,故谓无牙也。东方朔说驺牙曰: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此为齿小牙大之明证。
“象上下相错之形”注:五加切,古音在五部。
“𤘍,古文牙”注:从齿而象其形也。𠚒,古文齿。
广韵
五加切,平麻疑 ‖牙声鱼部(yá)
牙,牙齿。又牙旗,《吴志》曰:“孙权因瑞作黄龙大牙,常在军中,诸军进退,视其所向。”又姓,《风俗通》云:“周大司徒君牙之后。”五加切。七。
康熙字典
【巳集中】【牙部】 牙·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0
古文:𤘈
《唐韵》五加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牛加切,并音芽。齿也。《说文》: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
又《战国策》:投之一骨。轻起相牙。注:以牙相噬。
又《诗·周颂》:设业设虡,崇牙树羽。疏:栒之上刻为崇牙。以锯齿捷业然,故谓之业牙,卽业之上齿也。《礼·明堂位》:殷之崇牙。
又《礼·玉藻》:佩玉有冲牙。《疏》:其形似牙也。
又《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注:牙璋,瑑以为牙,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
又《集韵》:旗名。张衡《东京赋》:牙旗𦆯纷。注: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
又《韵会》:立于帐前,谓之牙门。《后汉·公孙瓒传》:拔其牙门。
又《史记·东方朔传》: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後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
又姓。《风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后。
又与芽通。《前汉·金日磾传》:霍氏有事萌牙。注:师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绪,若草之始生。
又《集韵》语下切,音雅。车罔。
又《集韵》鱼驾切《韵会》:五驾切,𠀤音讶。《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牙也者,以为固抱也。注:牙读如讶。谓轮輮也。疏:讶,迎也。此车牙亦輮之,使两头相迎,故读从之。
又《唐韵正》:古音吾。《诗·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又《唐韵正》:与虞吾并通。《诗·召南》:吁嗟乎驺虞。《山海经》《墨子》并作驺吾。《前汉·东方朔传》:作驺牙。
又叶五红切。《诗·小雅》: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又叶音峨。晋京洛童谣:遥望晋国何嵯峨,千岁髑髅生齿牙。
近义辨析
牙、齿
在古代牙和齿是不同意义的两个字。牙的本义指口腔后部的槽牙(磨牙),齿的本义指门牙。音标发音中,齿音在前,牙音在后。成语“唇亡齿寒”中的齿,指的就是前面的门牙。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左上角不封口,第二笔㇗(竖折)一笔写成。
【写法】横笔居上偏右,㇗(竖折)的竖段略向左下斜行,横段写在横中线上侧,右端超出横。亅(竖钩)钩部在竖中线;撇的撇尖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