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刘梓洁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后七日〉,惊艳在座评审,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在那时,作家陈芳明早已赞道:它开辟了散文的全新版图!而今,我们终于盼得《父后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编导的同名电影。
长达七个年头的酝酿,刘梓洁将此自比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岁月。书中处处可见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乡移民,对乡愁与生存的深刻感触,而她独特的叙述节奏与风格,更在此被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讲离去,能令悲伤轻盈;写思乡,却童趣横溢;独居独行在城市与爱情里时,竟又有如旅行异国般,无处不入地自适!如此寻常却饶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里感性真挚、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着
刘梓洁的笔下几度回望,我们不自觉地、俯伏成一名离乡的游子,在那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找到了属于你我乡愁的共同记载。
刘梓洁,1980年生,彰化人。台湾师大社教系新闻组毕业,
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肄业。曾任《诚品好读》编辑、
琉璃工房文案、
中国时报开卷周报记者。写散文,得过
林荣三文学奖首奖;写小说,得过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写剧本,得到台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但其实写最多的是采访报导。问她最喜欢写什么?她会借
村上龙的话回答:「我喜欢赶快写好出去玩。」因为爱玩,写了好多年才终于出了第一本书,与同名执导
电影《父后七日》一同面世。
电影《父后七日》改编自
刘梓洁荣获《林荣三文学奖》首奖的同名散文,描述父亲过世后返乡守丧的七天,如同一场荒谬的旅程,历经数不清的
繁文缛节与家族邻里的庞大阵仗之后,女主角「阿梅」以极其平常却又难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亲。
平常,是因为散文和
电影中完全没有出现大悲大恸或过度煽情的桥段,反倒以略带诙谐的方式呈现父亲生前
百无禁忌潇洒自得的心性,这一切,没有因为父亲骤然离世而改变。
散文以
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彷佛父亲就坐在对面,微笑听她细诉别后种种。情感的铺陈循序渐进,短短三千字,一气呵成,看到最后那一刻,完全不自觉眼眶已泛红。她说的明明都是寻常事,这才发现,原来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栈而成,根本无须刻意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