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学社
上海的一所近代学校
爱国学社成立于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五班学生因将一清洗干净的墨水瓶放在守旧教习郭镇瀛的座椅上,被学校开除,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墨水瓶风潮。全班同学为抗议学校的不公正处分,决定全体退学。11月21日,中国教育会决定建立爱国学社,以帮助这些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校址设于泥城桥福源里。以蔡元培为学校总理,吴敬恒为学监,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为义务教员。以灌输民主主义思想为自己的任务,重精神教育。该校同时作为革命活动联络机关,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不少革命战士。1903年6月“苏报案”发,爱国学社亦受到牵连,被迫解散。
学社简介
爱国学社,是中国清朝末年中国教育会设立于上海的一所近代学校。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部分学生抗议校方压制自由思想,愤而退学。11月21日,中国教育会决定建立爱国学社,以帮助这些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校址设于泥城桥福源里,蔡元培任学校总理,吴敬恒为学监,黄炎培、章太炎等人义务执教。
此后又设立爱国女学,接受女学生接受教育,为中国首座近代女校。
学校为两年制,设立国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日语、物理、化学、心理学、法律、体操等科目。学校提倡民主思想,以章太炎为首的许多教师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1903年南京陆师学堂发生学潮,以章士钊为首的四十多名学生宣布退学,受到爱国学社的欢迎,转入爱国学社就学。章士钊来沪后,于5月27日出任苏报主笔,爱国学社学员遂积极为苏报撰文,推动了革命思想的普及。
1903年6月,苏报案发,爱国学社亦受牵连,被迫解散,爱国女学则继续存在到1908年。
墨水瓶风波
南洋公学盛宣怀于1897年创办的一所专门训练洋务人材的学校,因经费充足、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师资较好、出路优越而颇著声名。该校有六个普通班和一个培养高材生的特班。其中,五班文课学课教习郭镇瀛学识浅陋、顽固守旧,专以欺压学生为能事,为箝制学生思想,平时只准学生读《大清会典》、《圣武记》,严禁阅读新书新报,更不得集会和议论时政。五班学生对之深恶痛绝。
1902年11月5日,学生故意将一只墨水瓶放在他的座椅上。郭镇瀛认定是有意侮辱他,勃然大怒,严词诘问,并进行诬陷迫害。
1902年11月11日,校方应郭之请,开除学生伍正钧。全班大哗,力争无效。
1902年11月14日,全班决定退学。
1902年11月19日,教育会与退学生在张园集议,决定成立爱国学社。当时,教育会也没有钱,蔡元培赶赴汤南京向人借款。到码头时,家人奔至泣告,说其长子病死,蔡元培挥泪嘱他人代办丧事,然后义无反顾,毅然登轮。
中国教育会于21日决定办学,定名爱国学社,设于泥城桥福源里。以蔡元培为学校总理,吴敬恒为学监,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为义务教员。以灌输民主主义思想为自己的任务,重精神教育。
学社成立
爱国学社把灌输民主主义思想为己任。学社最富特色之处是学生自治制度。学生在校内享有很大的权利和自由。住宿生实行自治制,设有评议会,监督学校行政和学生操行。高年级学生还充当寻常班的教师。学生们经常同教师一起外出参加政治活动。爱国学社在教育上的创举和活跃的政治风气,吸引了许多青年前来就学
爱国学社规定学生分寻常、高等两级,两年毕业。
寻常学级的教科有修身、算学、理科、国文、地理、历史、英文、体操;
高等学级的教科有伦理、算学、物理、化学、国文、心理、论理(逻辑学)、社会、国家、经济、政治、法理、日文、英文、体操。
正式开课
社员也经常集会演说,倡言革命。还附设蒙学堂,创立童子会,出刊《童子世界》。东京留日学生组成拒俄义勇队后,爱国学社社员也准备组织,恰好南京陆师学堂发生学潮,退学学生章行严(士钊)、林砺来沪联系。不久,陆师学生四十余人都编入爱国学社学籍,在校成立军国民教育会
《苏报》案
简介
《苏报》创刊于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1896年6月26日)。光绪二十四年由陈范购得,报馆迁到汉口路20号。自此,《苏报》由抨击顽固守旧,宣传改良维新,进而宣传反清革命。光绪二十八年,自南洋公学学生退学风潮后,《苏报》增辟“学界风潮”一栏,鼓励学生反抗压迫。当时爱国学社缺少经费,陈范与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商定,《苏报》的社论由蔡元培、章太炎(章炳麟)、章士钊、汪文博等人轮流撰写,报馆每月支付学社百元。《苏报》言论更趋激进。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初,章士钊到《苏报》总理报务工作,进行改革,从此《苏报》专以宣传革命为任务。自1903年5月27日~6月29日,该报连续发表十多篇宣传革命的文章;其中突出的是介绍邹容《革命军》和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行严任《苏报》主笔后,经常刊登爱国学社的动态,社员也不时为《苏报》撰文,促进了上海地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苏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在上海的蔡元培、黄宗仰(乌目山僧)等人认为“改进中华,非从改造青年思想及灌注新教育入手不可”。他们于4月份组织中国教育会,地址在西藏路南泥城桥福源里(现南京西路70弄),设教育、出版和实业三部,主要任务是编著教科书,举办书报社和演讲会,宣传革命。此时,上海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爆发了反压制、争自由与进步的学潮,有不少思想进步的学生自动退学。1902年12月14日,在中国教育会的资助下,以南洋公学退校学生为主体的爱国学社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建校,校址亦设在福源里,由蔡元培任总理,吴稚晖为学监。校内师生交谈革命,自由空气浓厚,每逢周末还组织集会,公开宣传爱国和革命的道理。学社还出版《童子世界》(又名《学生世界》杂志),鼓吹革命。爱国学社“隐然成为东南各省学界之革命大本营”。
邹容简介
邹容(字蔚丹)是一位年轻的革命家,他在《革命军》一书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清廷卖国罪行,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政治思想,文字通俗生动,洋溢着爱国热情,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同年5月,《革命军》印成单行本,由章太炎作序。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逐条批驳康有为保皇的论点,宣传要挽救中国必须进行流血革命。两书经《苏报》介绍后,在人民中引起极大影响。
《苏报》如此宣传革命,当然为清政府所不容。1902年6月21日,清廷发布谕旨:“查禁密拿”。两江总督魏光焘密电上海道袁树勋:“苏报馆刊布谬语,四川邹容所作《革命军》一书,章炳麟为之序,尤肆无忌惮,令一并查拿”。1902年6月29日下午中西捕探把《苏报》馆司帐程吉甫抓走,1902年6月30日逮捕了章太炎。邹容住在虹口,听说章太炎被捕,决心与章生死相共,第二天自动去捕房投案。1902年7月7日,《苏报》馆和爱国学社被查封。清政府派人多方活动,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或处决”。
《苏报》案发生后,上海及全国各地人民纷起抗议,谴责中外反动派迫害章、邹。在这种情况下,租界当局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没有接受清政府“引渡”或处决的要求,表示“租界事当于租界治之”,交由会审公廨审判。会审公廨组织额外公堂在1902年12月24日判处章太炎、邹容永远监禁。以后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上海领事团被迫宣布这次宣判无效。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七(1904年5月21日)会审公廨开庭复审,重新判处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自到案日起算,期满逐出租界,《苏报》被判永远停刊。
章太炎、邹容在狱中,坚持斗争。光绪三十一年,邹容被折磨致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章太炎刑满释放,随即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孙中山在《革命原起》一书中说:“《苏报》一案,章太炎、邹容以个人和清政府对讼”,“于是民气为之大壮”。又说:《革命军》一书“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海外华侨受到启发教育后,“观念大新,齐唱革命”。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5 11:37
目录
概述
学社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