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藤榕
中药名
爬藤榕,中药名。为桑科植物爬藤榕Ficus sarmentosa Buch.-Ham.ex J.E.Smith var. impressa(Champ.ex Benth.)Corner[F.impressa Benth.;F.martinii Levl.er Vant.]的根、茎。分布于华东、中南和西南等地。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神经性头痛,小儿惊风,胃痛,跌打损伤。
别名
长叶铁牛、小号牛奶仔、枇杷藤、抓石榕、山牛奶、风藤、小木莲、小叶风藤
入药部位
根、茎。
性味
味辛、甘,性温。
归经
归肝、心、胃经。
功效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神经性头痛,小儿惊风,胃痛,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慢性关节痛风:用爬藤榕根或藤、钻根风根、毛竹根各60-90g,白牛藤、丹参各30-60g。水煎,冲黄酒,早、晚饭前各服1次。(《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治消化不良,胃痛:爬藤榕干根15-30g。水煎服。
3、治跌打损伤:爬藤榕鲜根30g,积雪草30g。水煎服。
4、治气血亏虚,疲劳腰痛,四肢酸重:爬藤榕干根30g,配猪脚节(或鸡或羊肉)炖服。(2-4方出自福建晋江专区《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或炖肉,30-60g。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爬藤榕又名纽榕。常绿攀援灌木,长2-10m。小枝幼时被微毛。叶互生;叶柄长5-10mm;托叶披针形;叶片革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9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白色或浅褐色,侧脉6-8对,网脉突起,成蜂窝状。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簇生于老枝上,球形,直径4-7mm,有短梗,近无毛;基部有苞片3;雄花、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雄花生于近口部,花被片3-4,雄蕊2;瘿花有花被片3-4,子房不发育;雌花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具梗,花被片3-4,子房倒卵圆形,花柱近顶生。瘦果小,表面光滑。花期5-10月。
生长环境
常攀援于树上、岩石上或陡坡峭壁及屋墙上。分布于华东、中南和西南等地。
附注
作爬藤榕入药者尚有薄叶匍茎榕F.sarmentosa Baeb.Ham.ex J.E.Smith var. lacrymans(Levl.)Corner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8 14:18
目录
概述
别名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