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腰
粮食加工术语
爆腰,粮食加工术语,指粮粒在高温过程中出现的表面裂纹。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水分温度变化引起的玻璃化转变,是产生爆腰的内在原因。
例一
大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35%~45%)及脂肪(19%~22%),其种皮由四层细胞组成。最外层的栅状细胞排得非常密实,细胞壁也特别坚硬。这样,种皮就成了大豆干燥时水分转移的阻力。在高温、干燥介质的作用下,粮粒内水分受热后,压力升高。当它不能顺利转移时,表皮容易胀裂,干燥过度时,大豆粒会裂成两半。
大豆的干燥采用双级干燥时,第一级干燥介质温度为90℃,粮温25℃;第二级的干燥介质80℃,粮温35℃,爆腰率低于0.5%。烘干工业榨油用的大豆干燥条件是采用干燥介质温度为150℃,粮温为55℃,大豆爆腰率达10%。
例二
在日常食用的大米中,只要细心地观察,有时会发现某些米粒表面有裂纹,这种现象叫作“爆腰”。温度的突变,是“爆腰”的主要原因。大米返潮或生虫,放在日光下曝晒。这时,温度上升,米粒中的淀粉急剧膨胀,就会使米粒产生裂纹。预防大米“爆腰”,首先要控制好稻谷的晾晒和干燥温度。晾晒时要在清晨摊开,傍晚要拢堆;尽量避免在中午摊开,或者让摊开的大米室外过夜。在干燥时要预热,不要突然升温和冷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08:2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