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蛩(Spirobolus bungii)是
倍足纲山蛩目山蛩科的1种动物,也是山蛩属的模式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54个(雄性53个)。触角1对,长5mm,其基部二侧各有50个单眼集结排列戍三角形,似复眼。第1节无步肢,第2-4节各有步肢1对,自第5节至肛门,每节步肢2对,各步肢6节,末端具爪。多栖于阴湿地区。食草根及腐植质,触之则蜷缩不动,并放出恶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形态特征
体长约12cm,宽约0.7cm ,触角长0.5cm,末端有4个以上圆锥状感觉体。头鞘平滑,前中央有一纵沟。触角基部后每边约有50单眼集结,排成三角形,似复眼。从颈板到肛节共计54枚(雄性53枚),表面光滑,圆形。约自第六背板以后,每个侧面各有1对臭腺孔。第一节缺步肢,第二至第四节各有步肢1对,自第五节起至肛节前,每节有步肢2对,各步肢具6节,末端有爪。生殖肢由第七节步肢变成。胸板成弱V形,前肢由一阔基节及一侧板向后包裹,端肢弧状,有不明显的分节。躯干背面黑褐色,后缘淡褐色,前缘盖住部分淡黄色。颈板深褐色。步肢黑褐色,最后1对色淡。
全体呈圆筒形,黑褐色。颈板前、后缘和其他体节后缘都具有金黄色的横纹。雄性个体52-55节,多为53节。体长68-80毫米,体宽6-7。雌性比雄性稍大。颚唇部有1单唇基节。触角甚短,分8节,第2节最长,末节短小,顶端有4个感觉圆锥体。眼群由40-50个单眼组成,近于三角形。颈板前侧缘有缘沟。尾节末端不突出,无小尾。肛扉膨胀,无楞缘,其后缘超过尾节末端。肛鳞颇宽,约为其长度的3倍。
雄性生殖肢包裹在膜囊内。前生殖肢环抱着后生殖肢,腹板呈倒V字形,基节具有直达中间的内叶,端肢向内弯曲。后生殖肢粗壮,末端呈钝爪状,基部的前股节突起短,末端平截,小于端肢长度的1/2,基节瘦长,与匙状的基节内突愈合。
分布范围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
生活习性
行动迟缓,以落叶等腐殖质为食,有沿树向上攀援的习性。受到刺激后,侧身盘绕呈环状,发散特殊臭气。
生境分布:多栖于阴湿地区。食草根及腐植质,触之则蜷缩不动,并放出恶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集炮制:春、夏、秋季均易捕捉,捕捉后蛆以开水烫死,晒干,入药前以糖和麸子炒黄,去头足,足备用
药理研究
1.对
精原细胞的抑制作用千足虫乙醇液及干足虫二甲基亚砜液对小鼠精原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以千足虫二甲基亚砜提出液对小鼠精原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好,阳性率较高的浓度为8mg/ml,眼与某些精原细胞法阳性的合成药如环胞苷(8mg/ml)相同,比
环磷酰胺(16mg/ml)小。
2.对小鼠实验性皮肤癌的治疗作用小鼠以些0.1%20位甲基胆蒽丙酮溶液滴于背部肩胛间,给各药10多次后,皮肤苍白粗糙,逐渐形成肿块,经病理确诊为鳞癌,与千足虫乙醇提取物及二甲基亚砜道提取物结果表明千足虫乙醇提取物治疗后阴转率阔高达33.3%,与抗癌药
争光霉素的疗效36.4%相似。
毒性与毒理
小鼠尾静脉注射千足虫
乙醇溶液,千足虫二甲基亚砜溶液,千足虫丙二醇溶液LD50分别为3.05g/kg、4.16g/kg,10.00g/kg。局部有刺激作用,偶有过敏,严重者可发生
过敏性休克。
燕山蛩醇醚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及腐的半数致死量(LDs)为2733±0.156克/千克(插补法)。小鼠亚
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给药组动物肝脏枯否细胞肿胀,肝窦扩张,肝细胞略呈萎缩状态,萎缩程度随剂量增大而稍重,其余指标、血常规等均正常。犬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心、肝、肾等脏器均未见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