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燕
以“燕尾”和蓝色背部著称的迁徙鸟类(燕科燕属动物)
家燕 (学名: Hirundo rustica ) 是一种隶属于燕科燕属的小型鸣禽。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 (ITIS) 将家燕划分为 7 个亚种。家燕体长15-19厘米,体重14-22克 。其特征为体形纤细,虹膜深褐色,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三角形,黑色,近先端上喙具缺刻,口裂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尖锐,尾羽呈深叉状,俗称“燕尾”;上体蓝色,具备显著的识别特征 。
形态特征
识别特征
家燕体型纤细,属小型鸣禽,体长15-19厘米,体重14-22克 。虹膜深褐色,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三角形,黑色,近先端上喙具缺刻,口裂深,嘴须不发达。跗跖和趾黑色,爪黑褐色。脚短细弱,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短小,不适于地面行走。
翅狭长尖锐,飞行时呈镰刀状,尾羽深叉呈“燕尾”状。家燕的显著特征为蓝色的上体及深叉的尾羽。
羽毛
家燕前额栗红色,上体从头顶一直到尾上覆羽均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两翼小覆羽、内侧覆羽和内侧飞羽亦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飞羽狭长,初级飞羽黑色,内翈具宽阔褐色羽缘;次级飞羽外翈蓝黑色,闪金属光泽,内翈黑褐色。尾长、呈深叉状。最外侧一对尾羽延长,其余尾羽由两侧向中央依次递减,除中央一对尾羽外,所有尾羽内翈均具大型白斑,飞行时尾平展,其内翈上的白斑相互连成“V”字形。颏、喉和上胸栗色或棕栗色,其后有不完整的黑色胸带(颏喉部的栗红色向后延伸入胸带),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棕白色,也有呈淡棕色和淡赭棕色的,随亚种而不同,但均无斑纹。雌雄羽色相似,雌鸟最外侧一对尾羽较短,额、颏喉部色也较暗,余部相同。幼鸟和成鸟相似,但尾较短,上体羽较暗淡,下体羽比成鸟深,呈栗棕白色。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家燕几乎遍布全球,繁殖于北半球,冬季南迁。家燕繁殖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属于全北界种类。其分布北至欧洲的挪威(约北纬71°)、瑞典北部、芬兰及俄罗斯北部,南达地中海及其诸岛、非洲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亚洲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阿拉伯东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北部,东至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菲律宾,美洲北部到墨西哥中部。冬季,家燕迁徙至非洲南部、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西部、阿鲁岛、澳大利亚北部及美洲南部越冬。
中国分布
家燕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夏季遍布全国各地,多数在冬季向南迁徙,但部分鸟类在云南南部、海南岛及台湾越冬,为留鸟。
栖息环境
家燕喜欢栖息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常在村落附近、城乡周边的田野、河岸、房顶等处出没,也会成对或成群停落在树枝、电线杆上,或在农田上空飞行。善飞行,常在栖息地2平方千米范围内活动。
家燕首选低植被的开阔乡村,如牧场、草地和农田,尤其是靠近水源的地方。比起树木茂密、险峻或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家燕更喜欢在谷仓、马厩或涵洞等开放结构上筑巢。家燕还栖息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及农耕区,通常在中低海拔的开阔地带活动;最高可栖息于海拔30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家燕主要捕食双翅目、膜翅目和蜻蜓目等昆虫,以蚁、蝇为主,也捕食农林害虫如蛾、叶蝉等。在繁殖区,它们的食物中约70%是大型苍蝇,蚜虫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越冬地时,膜翅目昆虫,尤其是飞蚁,是它们的重要食物来源。
家燕会在飞行时张嘴捕食飞虫,不善啄食。它们在高空滑翔及盘旋,或低飞于地面或水面捕捉小昆虫。经常跟随动物、人类或农业机械捕捉被惊扰的昆虫,偶尔也会在水面、墙壁和植物中捕捉猎物。通过低掠过湖泊或河流时张开嘴舀起水来喝水,也用类似的方式洗澡。
虽然家燕通常单独觅食,但大量的鸟常在同一地点取食,有时也会成群在城市中夜栖。它们在巢穴1.2千米内觅食;在欧洲,它们在离巢穴500米以内觅食。它们在飞行中的捕食活动范围通常在距村庄2千米内。
节律行为
季节节律
家燕是一种常见的夏候鸟,绝大多数家燕具有迁徙现象,冬季会飞往南半球,如阿根廷、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继度过夏天。在西半球,大多数家燕在北美洲和中美洲繁殖,冬季则从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迁徙路线是通过中美洲以及墨西哥湾和加勒比群岛的陆路进行的。
在中国,每年2~3月,家燕沿着海岸线北上,经过各个河流进入内地繁殖。9~10月间,它们又结群南迁,返回印度尼西亚、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越冬。在南部温暖地区,家燕为冬候鸟或留鸟。
家燕选择在白天进行迁徙活动。迁徙时,家燕倾向于飞越那些开阔的地带,它们往往会选择靠近水域或是沿着山脊的路线飞行。
昼夜节律
家燕每日活动时间较长,一般凌晨4:30开始活动,直到傍晚19:00多才停止,长达14~15个小时。以7:00~8:00和17:00~18:00最为活跃。中午常作短暂休息。
社群行为
家燕集群活动。繁殖季节,家燕常成对活动在居民点及其附近的农田中,常见它们停在田野、河岸的树枝、电线杆和电线上。它们在城市有时也会集大群夜栖一处。家燕会保卫巢穴周围的领域,在欧洲,其领域面积一般在4~8平方米之间。
沟通感知
家燕通过鸣叫和肢体动作来交流;它们既能独自鸣叫,也能集体鸣叫。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遇到捕食者时会发出警报鸣叫,求偶和巢中雏鸟也各有特定的鸣叫声。雏鸟乞食时会发出微弱的“嗡嗡”声,此外,家燕还能通过咬合下颌发出“咔嗒”声。
在北美,家燕与鱼鹰有共生关系。家燕在鱼鹰巢下筑巢,以避免被捕食者攻击,因为捕食者害怕鱼鹰。而鱼鹰则依靠家燕的叫声来警告并赶走捕食者。
飞行行为
家燕善于飞行,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栖息地附近飞行。其飞行迅速如箭,能够急速变换方向,忽上忽下,时东时西。有时它们飞得很高,有时紧贴水面一闪而过。家燕在飞行中捕食昆虫,常在清晨开始就在空中飞来飞去,偶尔急闪过田间或掠过水面。家燕整天大多数时间成群地在湖面和草地上空不停飞翔,尤其是在阴雨天会掠地面飞行。常在急飞中发出尖锐而短促的鸣叫。家燕的活动范围通常在距村庄2千米内。
生长繁殖
繁殖
繁殖周期
家燕的繁殖期为4~7月,每年繁殖两窝。第一窝通常在4~5月间,第二窝多在6~7月。两窝之间的间隔时间较短,通常在第一窝雏鸟出飞后约7天开始繁殖第二窝。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约为14天。繁殖期结束后,家燕在9月至10月间结群南迁。
择偶
雄鸟返回繁殖地后,会选择筑巢地点,不断盘旋并鸣叫以召唤雌鸟。雄鸟的羽毛颜色也是吸引雌鸟的关键,较深色的腹羽和较长的尾羽与繁殖成功率呈正相关。
雄鸟通过展示尾巴和鸣叫来吸引雌鸟。雌鸟会根据雄鸟翅膀和尾巴的对称性来选择交配对象,翅膀和尾巴越对称的雄鸟越容易找到配偶。雌鸟还偏爱尾羽较长的雄鸟,因为这些雄鸟更长寿,能将长寿基因传给后代。尾巴上白斑越大的雄鸟寄生虫越少,繁殖质量越高,后代数量也更多,因此更容易被雌鸟选择。
交配
家燕一旦建立配偶关系,就会终生一起繁殖,但婚外交配也很常见,因此在基因上是一夫多妻制,而在社会结构上是一夫一妻制。雄鸟会守护雌鸟,并发出欺骗性的警报信号,以阻止和干扰其与其他雄鸟交配。
因此,家燕实际上是多配偶的。每年春天,在繁殖地经过竞争后,形成繁殖对。次年春天,它们可能会与其他鸟重新组合,也可能会继续交配数年。未交配的家燕成鸟通常会与繁殖对生活在一起整个季节,虽然通常不会帮助喂养幼鸟,但可能会帮助防御巢穴、筑巢、孵化。这些未交配的鸟主要是雄鸟,可能会与繁殖对中的雌鸟交配,最终形成“一夫多妻制”。
筑巢
新巢
家燕的雌雄共同筑巢,但雄鸟更具攻击性和领地意识。它们通常在屋檐下、横梁上、房舍内外的墙壁上、甚至吊灯上筑巢。巢为向上开口的碗状,由泥土、枯草、草根和唾液混合筑成,内垫以细草、植物纤维、头发和羽毛,新巢约用1400块泥巴,精巧别致。筑巢时间一般为8~16天,巢距地高1.5~3米,巢外径约为12~15厘米,内径约为8~10厘米,高度为5~12厘米,深度为3~6厘米。
筑巢时雌雄亲鸟轮流从江河、湖泊、沼泽、水田、池塘等水域岸边衔取小泥丸,然后用嘴从巢的基部逐渐向上整齐而紧密地堆砌在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外壳。用3~5天的时间街取干的细草茎和草根,再用唾液将它们粘铺于巢底,形成一个干燥而舒适的内垫,最后再垫以柔软材料。
旧巢
家燕有使用旧巢的习惯,特别是第二窝会利用第一窝的旧巢。家燕会对旧巢检査后便开始修补。旧巢内衬物被叼出巢外而另垫以新鲜干净底物。约47.1%的家燕会在第二年返回旧巢,其中雄鸟比雌鸟更多,有的雄鸟能连续四年在同一屋檐下筑巢。尽管大部分家燕每年会建造新巢,但约20%的家燕会修补旧巢。随着人类建筑的增加,家燕的巢更多地出现在横梁或建筑物的垂直面上,而在悬崖上筑巢变得越来越少见。
产卵
巢筑好后,家燕通常间隔2~3天才开始产卵,每产一枚卵间隔24小时,产卵时间多在早晨5:00~8:00。家燕第一次繁殖时,每窝产卵4~6枚,常见为5枚;第二次繁殖时,每窝产卵2~5枚,多数为4枚。卵钝端明显、呈椭圆形,白色,上面布有大小不等的褐色或淡红褐色斑点,钝端尤为密集。卵的尺寸为18~20毫米×14~16毫米,重2.0~2.5克。
孵化
卵产齐后开始孵化,但有时会边产边孵。孵卵主要由雌鸟完成,孵化成功率为90%。在北美,雄鸟参与孵化的概率较高,约为25%,而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孵化都是由雌鸟完成。
雌鸟孵卵期间,雄鸟便常常站于离巢不远的电线上,在孵卵期间亲鸟仍有叼回羽毛保持巢温的行为。
育雏
家燕雏鸟由亲鸟轮流喂食,约20天后出巢。初生雏鸟的粪便和破碎卵壳由亲鸟叼出巢外,直到雏鸟能攀附在巢边,才自己排便于巢外。雏鸟试飞阶段,亲鸟常在空中喂食,既育雏也教授飞行和捕食。出巢后,幼鸟由亲鸟继续喂养5~6天后可自行捕食。第一窝和第二窝幼鸟常与双亲一起活动。
生长发育
初生
家燕雏鸟初生体重2克,体长32毫米。家燕为晚成鸟,刚出壳时两眼闭合,全身肉红。头顶、肩胛和腰部有淡灰色绒羽,绒羽长6.5毫米,其余部位裸露。嘴白色透明,有卵齿,眼泡大且灰黑色未开裂,腹部膨大如圆球,跗跖白色透明。
雏鸟存活率为60%~90%,第一年的死亡率为70%~80%,约40%~70%的雏鸟能成长为成鸟。
发育
雏鸟出壳后2日龄能张嘴乞食,4日龄嘴尖开始变黑,6日龄眼泡变黑且耳孔开始凹陷,12日龄时嘴角乳白色、眼完全张开,17日龄嘴角微黄色、腿脚无力、跗跖仍不能支撑身体站立,18日龄开始长出羽毛,19日龄后脱落绒羽,21日龄时能从地面飞到房顶。
雏鸟在13日龄前体重增长呈“S”型,1~5日龄增长缓慢,5~11日龄增长较快,11日龄后体重略有下降,20日龄时体重回升至18.2克,之后趋于平稳。
在孵化后的首个繁殖期内,年轻的家燕开始参与繁殖活动。然而,年轻家燕的产卵数量通常不及年长的家燕。家燕的寿命可能与其尾巴长度、翅膀及尾巴的对称性呈正相关。平均寿命为4年,最长记录超过11年。
亚种分化
在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中,家燕共有以下7个亚种:
近种区别
家燕亚成鸟体羽颜色较暗淡,尾羽未延长,易与洋燕 (Hirundo tahitica) 混淆。区别在于,家燕体型中等,腹部白色更纯净,尾羽更长,且胸部具蓝色横带。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00年,家燕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8年,家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2023年,家燕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家燕由于吃昆虫和亲近人类的特性,全球种群庞大,无灭绝风险。其分布范围广,未达物种生存的濒危标准。欧洲家燕种群总体保持稳定,北美种群在下降,亚洲的种群变化趋势尚不明确。
截至2013年,家燕仍是非全球受胁物种。在欧洲和俄罗斯,总繁殖数量约为1300万到3300万对。到2018年,家燕的全球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欧洲种群数量估计为2.9~4.87亿对,占全球种群的20%。中国种群数量为10~100万对。欧洲家燕在1980~2016年间种群数量波动明显。例如,英格兰的家燕种群在1966~2017年间波动显著,但总体上没有下降趋势;而芬兰的家燕种群在1986~2012年间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4%,在2001~2012年间年均下降率增至4.2%。北美家燕在1966~2015年间年均下降率为1.2%,累计下降44.3%;2005~2015年间年均下降率为0.9%,累计下降8.8%。其中,加拿大的种群几乎连续下降,年均下降3.3%,累计下降80.8%;美国种群在1989年后总体下降,年均下降0.5%,累计下降16.1%。
亚洲家燕的种群变化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中国苏南地区的燕巢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55%;日本石川县的燕巢数量在1988年之前保持稳定,1989~1992年间增长,随后累计下降44%。
致危因素
气候变化导致家燕种群年际波动,特别是对巢材和食物的影响。此外,干旱导致其体重下降、羽毛生长缓慢,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则成为迁徙障碍。炎热干燥的夏季减少了雏鸟获取昆虫的机会,而温暖的春天则可能延长繁殖季节,有利于更多雏鸟的诞生。
农业集约化包括耕作方式改变、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等,减少了昆虫数量,导致家燕的食物来源变少。此外,随着传统建筑被钢筋水泥建筑取代,适宜巢址减少,对家燕生存造成了威胁。
近年来人们驱赶和毁巢的行为也导致了种群数量的下降。家燕偶尔会被猎杀,巢穴被认为是滋扰而被移除。在北美,引进的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也是严重的巢穴竞争者,摧毁家燕巢中的卵和杀死雏鸟。
保护措施
家燕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二。另外,其已被列入美国《候鸟条约法案》(US Migratory Bird Act),受到该法案保护。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家燕作为益鸟,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食物来源为蚊、蝇、虻等农业和卫生害虫 。 家燕具有较高的繁殖率,每年可繁殖两窝,亲鸟为满足雏鸟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能量,平均每天捕捉约450只昆虫/雏鸟 ,据估算,一窝家燕一个夏季可捕食多达100万只昆虫 ,对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 此外,家燕常筑巢于人类居住环境附近,与人类关系密切,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其行为变化,例如低飞,也被认为与天气变化(如降雨)相关 。
药用价值
家燕的巢泥 (燕窝) 和卵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巢泥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疹、恶疮、丹毒等疾病;燕卵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物种危害
有些人认为家燕在建筑物和人造结构上筑巢时,会给建筑带来不美观的问题。在城市中,家燕的粪便会带来清洁和健康问题,可能传播沙门氏菌,威胁附近的牲畜。
相关文化
世界文化
文学作品
家燕与人类的联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9年的《农事诗》中,就有家燕利用人造建筑和桥梁筑巢的记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引用了一句谚语:“正如一燕或一天不能带来春天一样,一天或短时间也不能使人幸福或快乐。” 家燕的秋季迁徙也常被视为秋天来临的标志,例如约翰·济慈的诗歌《致秋》就以燕子南飞的画面作为结尾。此外,家燕也成为水手们钟爱的纹身图案,象征着平安返航的美好愿望。
神话
家燕是希腊神话中被割了舌头的普罗科涅的化身。因为被割了舌头,所以她总是尖声叫喊,绕圈飞行。其实,燕子绕圈飞行是为了借助上升气流飞到高处,尖叫也并非因为没有舌头。
国家象征
家燕被选为奥地利、爱沙尼亚的国鸟,反映了家燕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燕也是常见的意象,许多诗歌都歌咏了家燕。例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传统习俗
在中国,家燕是最广为人知且深受喜爱的夏候鸟之一,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 长期以来,中国人普遍认为家燕在自家筑巢是吉祥的象征,会带来好运。因此,人们不仅保护家燕,还常常为它们提供筑巢的便利条件,这也有助于家燕种群的繁衍壮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5: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