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记
韩愈作品
《燕喜亭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当时贬任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所建山亭而写的一篇亭台楼记。在这篇记中,记述了燕喜亭周围景物的发现、营造过程以及各景观的命名,步步记来,丝丝入扣,又层层映衬主人君子之德。全文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善用排比,气势雄浑。
作品原文
燕喜亭1记
太原王弘中2在连州,与学佛人3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4焉。斩茅5而嘉树列6,发石7而清泉激8,辇粪壤9,燔椔翳10。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11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12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13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14之丘“,蔽于古15而显于今16,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17”,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18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19”,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20其入时21也;池曰“君子之池”,虚22以钟23其美,盈24以出其恶25也;泉之源曰“天泽26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27,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28相接也,而莫直其地29。”凡天作而地藏之30以遗其人31乎?弘中自吏部32郎贬秩33而来,次其道途所经34,自蓝田35入商36洛37,涉淅、湍38,临汉水39,升岘首40以望方城41;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蝯狖42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43之观,宜其于山水饫44闻而厌45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46。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47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语文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的时候,和学佛的人景常、元慧一起交往。有一天,他和那两个人一起走到住处的后面,来到山丘荒原当中,登上高处眺望,看到一个不同平常的地方。他们砍掉茅草,看到秀拔的树木整齐地排列着,搬开石头,发现清澈的泉水淙淙流淌,把腐臭的土壤用车子运走,烧掉枯死的树木,退回来站着看:突出的地方挺立成山丘,低陷的地方深凹成山谷,低洼的地方成为池塘,缺口的地方成为山洞;此景有如鬼斧神工般浑然天成。从这以后,王弘中和那两个人早上到那儿去,以至于夜里忘记回家,就建了所房子来躲避风雨寒暑。
建成以后,韩愈请求为它们命名。山丘叫“竢德之丘”,古代没有显露现在显露出来。是有期待的表示;石谷叫“谦受之谷”,瀑布叫“振鹭之瀑”石谷说的是它的德行,瀑布说的是它的外形;土谷叫“黄金之谷”,瀑布叫“秩秩之瀑”,土谷说的是它的形状,瀑布说的是它的德行;山洞叫“寒屋之洞”,记载迸洞的时节;水池叫“君子之池”,空的时候汇集自己的美好,满的时候溢出自己的丑恶;泉水的源头叫“天泽之泉”,由于它从高处流出来,弯弯曲曲地流到下面;合起来为屋子命名,叫“燕喜之亭”,选择《诗经》所谓的“鲁侯燕喜”来歌颂。
于是这个州的父老乡亲听说后都结伴来游玩,说: “我们州的山水天下闻名,但是能与‘燕喜亭’相比的却没有。”在它旁边经营房屋的人接连不断,但没有人到过这块地方。这可能是老天制造出而大地将它隐藏起来,把它送给合适的那个人吧。王弘中从吏部郎贬职而来,记下他路上依次路过自地方,从蓝田进入商洛,渡过淅水、湍水,来到汉水边,登上岘山,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江,走在衡山脚下;从郴州翻越山岭,猿猴安家的山林,鱼龙为宫的江河,看尽了那些深幽、遥远、瑰丽、诡异的景观,对于山水应当已经见多识广了,如今他好像还是不满足。《论语》中说: “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王弘中的品德和他的爱好,可以说是很调和。用智慧来谋划,用仁义来挽留,我知道他离开这里到朝廷中为人表率的时候也不远了。就刻在石头上记载下来。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王弘中从吏部员外郎贬为连州司户参军。作者与他交往多年,两度为其下属,对他怀敬仰之情,交谊深厚。此时两人同贬于一地(阳山为连州属邑),作者就在阳城为他写了这篇散文。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燕喜亭所在的地方,本来并不引人,只是在被人发现并经过清理之后,才显出它的与众不同的面目。对于景物的描写,作者只用了四句话: “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概括了地势状貌。对于丘谷瀑洞泉、亭的命名,却是该文叙述的重心。从这些命名,读者可以看到拟人、拟物手法的巧妙运用。这些命名,使人产生联想,构成形象,感到贴切。对这些命名的解释,作者宣扬了所谓的君子之德,而这,正是作者记叙命名用了如此之多的篇幅的着重之点。
王弘中贬官来连州的道路上,经过了不少名山大川,为什么还偏偏喜爱这个穷乡僻壤?作者引用了《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话来说明王弘中既是智者,也是仁者,他的德和他的所好是一致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歌颂了王弘中的为人。应该说,赞美王弘中是全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这一中心思想,只有当读到最后一句时才有所领悟。
该文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是善用排比。几乎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作者都采用了排比句式,使行文层峦迭出,让人有美不胜收之感。最突出的是文章第二段,也即是韩愈本人给丘、水、瀑、泉等命名的中心部分。从“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到“合而取名以屋日‘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整段文字显现并列排比状,像其前面几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那土丘叫“竢德之丘”,古时躲藏,今天显露,这是有所等待的表现;那石谷叫“谦受之谷”,瀑布称“振鹭之j暴”。石谷的命名是说它的品质,瀑布的命名是说它的形状;那土谷叫作黄金之谷,池塘叫“君子之池”,它有时水少空阔,是要集中自身的美德,它有时水涨满溢,是要排出自己的污秽。一连串结构相似的句子,读起来不仅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而且使作品语言拥有了较强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另一特点是匠心独运的创作构思匠心独运。行文开始点出王弘中后,即大写他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开拓,接着对风光景物的描述,似乎专意在写景,而文章接着猛一转折,以写人物之爱好,衬托人物之品德的意旨及效果便全然显出,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其间还夹带有“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欢与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几句,借用州民百姓的话,既说出“燕喜亭”景致的绝佳,更是对王公之德的赞誉与烘托。全文记叙山水,淋漓尽兴,到了“贬秩”一段,一下翻出新意,大有摩空取势之态。末尾直写王公运用聪明智慧来建造这亭子,怀着仁爱之心到此游玩休息,猜想他再度回到朝廷之中,成为人们的表率,已为时不远了。
整篇文章用衬托手法把人和物融合起来,首尾呼应,神回气合,而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手段,则给人一种平中出奇、曲折有致的感觉。
名家点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公文钞》卷八:淋漓指画之态,是得记文正体,而结局处特高。欧公文大略有得于此。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第二卷:题图记其名文,是当行家语,得其剪裁之法,虽参入议论,仍不碍记事体矣。
清·张裕钊《转引自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马、班作史,于数十层排比之后,必作大波以震荡之。公此记叙山水多用排比,后借贬秩翻出意义,摩空取势,使人不一览而尽,仍与上文神回气合。
清·吴汝纶《转引自马通伯〈韩昌黎文集咬注〉》:主客皆贬所,而文特温厚和雅。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晋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任刑部侍郎时,曾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卒谥文,又有“韩文公”之称。
韩愈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文,倡导散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变化,其诗常“以文为诗”,追求奇险。于山水旅游诗,则另创一派,扩大了创作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有《韩昌黎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4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