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蜂(学名:Bombus)是熊蜂属昆虫的统称,又称大黄蜂,体中到大型,似蜜蜂,黑色,前胸、中胸和腹部具较宽的黄色横毛带;嚼吸式囗器,唇基明显隆起;后足胫节具花粉篮,基跗节内表面具整齐排列的花粉刷;腹部宽圆,密被长而整齐的毛;雄性外生殖器强几丁质化,生殖节及生殖刺突均呈暗褐色。熊蜂因体躯硕大而多毛,体态似熊而得名。
动物学史
名称来源:熊蜂因体躯硕大而多毛,体态似熊而得名。
形态特征
体长15-25毫米,外形近似蜜蜂,但体型粗壮,多毛,多为黑色,并带黄或橙色宽带。体表密被黑色、黄色或白色、橘红色等各色相间的长软毛,体色鲜艳。嚼吸式囗器,口器发达,中唇舌较长,唇基明显隆起,吻较长,多在9-17毫米,也有吻较短的个体。胸部密被长而整齐的毛。前翅具3个亚缘室,第1室被一条伪脉斜割,翅痣小。雌性蜂后足胫节宽,表面光滑,端部周围被长毛,形成花粉筐;后足基跗节宽而扁,内表面具整齐排列的毛刷。腹部宽圆,密被长而整齐的毛。雄性外生殖器强几丁质化,生殖节及生殖刺突均呈暗褐色。雌性蜂腹部第4与第5腹板之间有蜡腺,其分泌的蜡是熊蜂筑巢的重要材料。翅长,有三亚缘室,第二个向基部尖出,缘室长约为宽的3倍。腹部圆球形。工蜂身体比蜂后小,雄者大小介于二者之间。雄蜂腹部末端钝圆,没有尾针,胸背和腹部的彩色带多半是不同的,刚好与头部唇基软毛的色彩一样。
栖息环境
熊蜂栖息在广阔的栖息地,包括城市地区、郊区和农田。草原、森林和沼泽也是该物种的栖息地。大黄蜂可以在寒冷温带到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中找到。熊蜂多在地下筑巢,或找废弃鸟巢、鼠洞栖身。
生活习性
熊蜂是一种多食性的半社会性昆虫,其进化程度处于从独居蜂到半社会性蜜蜂的中间阶段。熊蜂具有旺盛的采集力,能抵抗恶劣的环境,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力强,石蜜蜂不出巢的阴冷天气,熊蜂可以继续在田间采集。熊蜂不像蜜蜂那样具有灵敏的信息交流系统,它能专心地在温室内作物上采集授粉而不去碰撞或从通气孔飞出去。熊蜂个体大、吻较长、采集力强,飞行距离5千米以上,对蜜粉源的利用比其他蜂种强,能采集番茄、辣椒、茄子等一些深管花朵的蜜粉源植物,且声震授粉效果显著。
蜂王
熊蜂群内主要一批熊蜂王在夏末出现。族蜂王和工蜂从习性上看有区别,熊蜂王从蛹内羽化出来的季节,当巢内饲粮不足时,虽然也能在花上采集,但只为自食,不为蜂群采食。交配后它们竭力附着蜂巢边缘,蜜囊内常贮备大量蜂蜜。
工蜂
工蜂的外形和能生育的蜂王相类似,但在个体大小上有差别。在田间采集活动平均持续期在夏季10-15天。小型工蜂仅能在短距离内飞行,平均在500-600米范围内,不能忍耐寒冷天气。熊蜂的大型工蜂能在较低的温度下飞行,并能飞到1.5-2千米以上。春季天气寒冷,巢内仅有第一批小型熊蜂时,熊蜂王飞出采集食物。大多数种类熊蜂生产性飞翔范围一般为500-600米。小型工蜂羽化出房后经30-40小时,开始飞出巢外采集食物,但大型工蜂则需要经过40-50小时。一只熊蜂一天内飞行的次数达30次以上,但不是绝对的,往往以飞行距离、花的含蜜量和蜂体的大小而不同,小型蜂飞行次数比大型蜂为多。小型蜂采集饲料来维持蜂群的繁育,大型蜂采集饲料只能维持它本身的生命活动。
雄蜂
雄蜂是在蜂王出现的同时出现的,整个发育期中育出的雄蜂有几十个到几百个。雄蜂与工蜂和蜂王的区别,可以从外部形态和习性上的差异显示出来。此外,雄蜂还有较长的触角,飞行时发出较混浊的“粗音”,它们的飞行目的不是为了采集饲粮,而是为了寻找雌蜂。雄蜂仅在巢内短时间栖居,羽化出房后3-5昼夜就永远离开蜂巢,它们在巢外过露天生活。雄蜂独自采食,晚上常停留在取食的花上或在草丛内潜伏。
分布范围
熊蜂除南极洲外,各洲都有分布。广泛分布于寒带、温带,其中温带地区较多。中国的熊蜂不少于150种,分布极广。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熊蜂种类极为丰富,在青海、西藏以及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山区,熊蜂种类亦丰,但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平原上熊蜂很少。
生长繁殖
熊蜂常喜欢在地下筑巢,或找废弃鸟巢鼠洞栖身,筑巢习性因品种有所不同。巢室由熊蜂蜡腺分泌的蜡片筑成,巢室由十几个到上百个不等,排列不整、大小不一。巢房中放置有采集回来的花粉团,雌蜂在花粉团上产下几枚至数十粒卵,卵孵化后幼虫就以花粉为食。
生活史复杂,完全变态,卵生,是社会性昆虫。职能有分工,熊蜂同样分为蜂王、雄蜂和工蜂三型蜂。大多数种类1年1代,1个蜂群只有1个蜂王。以蜂王越冬。春暖花开时,越冬的蜂工开始外出活动,寻找建筑蜂房的地点,采粉、繁殖等。第一窝一般发育成4-8只工蜂,工蜂羽化以后,立即清理巢房、储备蜂粮、调节巢房温度以及与蜂王共同照料子蜂。工蜂是生殖系统发育不全的雌性蜂,它不能和雄蜂交配。工蜂寿命为3-4个月。当巢内失去蜂王时,工蜂产未受精卵培育雄蜂,直至巢内饲料消耗完为止。雄蜂从巢内羽化后,2天或2天以上,开始与蜂王进行交配活动。雄蜂出现较晚,专司交配,交配后几天即死亡。雄蜂蜂群通常南几十只到数百只蜂组成。雄蜂寿命的长短常与气候和交配时间长短有关,可持续1个月。蜂王平均寿命约为一年,活动时期为3-5个月。
下级分类
详细分类
参考资料
养殖种类
熊蜂已可人工饲养,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开展了熊蜂授粉的科研和推广工作。我国成功应用于授粉的熊蜂种类有小峰熊蜂、密林熊蜂、红光熊蜂、明亮熊蜂和火红熊蜂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90种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极危(CR)5种,濒危(EN)8种,易危(VU)9种,近危(NT)4种,无危(LC)42种,数据缺乏(DD)22种。
种群现状
截至2019年,Bombus occidentalis、Bombus pensylvanicus、Bombus affinis和Bombus terricola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因为熊蜂有时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例如栖息地破碎化、杀虫剂使用、疾病传播和花卉资源损失。在过去的几年里,似乎有两种熊蜂在美国灭绝了。富兰克林熊蜂 (Bombus franklini) 是(或曾经是)北美乃至全世界所有熊蜂中地理范围最有限的特有物种。它的分布范围一度已知从俄勒冈州西南部延伸到加利福尼亚州西北部,但受到相当限制,但尽管在过去几个夏天进行了密集的搜索,但仍未找到它。另一个来自美国东部的物种,曾经在加拿大到北卡罗来纳州被发现,似乎在过去几年中也消失了。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熊蜂是益虫,对于农林作物、牧草、中草药以及野生植物的传粉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牧草的传粉效果显著,有些国家已经开始人工繁殖熊蜂。用熊蜂给温室蔬菜授粉,授粉率高、成本低,提高产量,也能改善果菜品质,熊蜂授粉后的果实果形好,畸形果少,也可以解决运用化学授粉带来的激素污染问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熊蜂已可人工饲养,中国已有多家单位开展了熊蜂授粉的科研和推广工作。
研究价值
熊蜂是自然环境的一种良好指标动物,对动物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均有意义。
动物文化
风靡全球的电影《
变形金刚》中有一个让人痴迷的角色,他身形小,全身鲜亮的黄色,性格活泼,伶牙俐齿,变形为雪佛兰科迈罗轿车,他就是大黄蜂(bumblebee)。大黄蜂的本名就是熊蜂。
人工饲养
由于中国各地都有熊蜂资源,根据当地作物及授粉对象,确定采集驯化对象。熊蜂的驯化饲养要根据熊蜂生物学特性进行,如果人工满足其生活条件,就可以周年饲养。
用木料制成15厘米×12厘米×12厘米或30厘米×25厘米×25厘米的箱子。箱盖15厘米×12厘米或30厘米×25厘米。在距离5厘米高的中央开一直径2厘米的圆洞为蜂群进出口。箱体外面涂黄色或蓝色防水漆。
制作一个长120厘米、宽60厘米、高90厘米的框架,用白色尼龙网罩上缝上两条拉链,便于笼内物品的取放。笼内铺几厘米厚泥炭,永远保持潮而不湿。笼顶盖上一块塑料布,有助于保持笼子凉爽。笼内放置饲喂器,内装满1:1糖浆或蜜汁供熊蜂采食。为了补充花粉,可以采集一些正在开花的花枝插在盛水的瓶内,供熊蜂采集。一个笼子内可放置3个巢箱,各箱的巢门朝不同的方向。安放好巢箱后就不要随意移动,以免蜂王拒绝进入移动的巢箱。饲养的蜂群要经常进行观察和管理,除注意补充饲料外,还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春季气温回升后,4月中下旬是越冬熊蜂王出巢飞翔、采粉的时间,可在荒山、荒坡野生开花植物较多的地方采集蜂王。不同种类的熊蜂王从蛰居中醒来的时间不同,可注意观察掌握°当蜂王在花上干集时,用聚乙烯袋子捕捉,直接放入已备好的巢箱内,关闭巢门24小时,然后打开巢门,让它在笼子内飞翔和采食。每个笼子只能饲养一个种类熊蜂王。当蜂群繁殖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活动旺盛时,可在目标授粉作物开花期释放。释放时在夜晚将巢箱封闭并避免强烈震动放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