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第一届国际天文照相会议决定,用照相法编制全天照相
星表。这是一项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工作,由十几个天文台使用标准天体照相仪进行观测,以编制星等亮于11等的照相星表。观测按分区进行,平均密度约为每平方度40颗星。最后结果应该是恒星的赤道坐标,但是大部分天文台只发表了底片的量度坐标。这项工作虽然开始于十九世纪,但还没有全部完成。主要原因是望远镜的视场太小,工作量过于巨大。进行第二期照相观测,就可以求得恒星的自行,有些天文台已完成这项工作,有些尚未进行。
1887年第一届国际天文照相会议决定,用照相法编制全天照相
星表。这是一项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工作,由十几个天文台使用标准天体照相仪进行观测,以编制星等亮于11等的照相星表。观测按分区进行,平均密度约为每平方度40颗星。最后结果应该是恒星的赤道坐标,但是大部分天文台只发表了底片的量度坐标。这项工作虽然开始于十九世纪,但还没有全部完成。主要原因是望远镜的视场太小,工作量过于巨大。进行第二期照相观测,就可以求得恒星的自行,有些天文台已完成这项工作,有些尚未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