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液化是指从煤中产生液体燃料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最初的液化方法是先利用煤产生氢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然后使这种气体在催化作用下成为液态
碳氢化合物燃料。更先进的直接的煤液化方法是高温热解法和
溶剂萃取法;前者是通过高温热解煤产生蒸气,蒸气凝结成燃料油;后者是把粉碎了的煤与油混合,再经过热催化反应达到液化的目的;
特点
(1) 液化油收率高。例如采用HTI工艺,升华煤的油收率可高达63%-68%;
(2) 煤消耗量小,一般情况下,1吨无水无灰煤能转化成半吨以上的液化油,加上制氢用煤,约3-4吨原料产1吨液化油。
(3)馏份油以汽、柴油为主,目标产品的选择性相对较高;
(4)油煤浆进料,设备体积小,投资低,运行费用低;
(5) 反应条件相对较苛刻,如德国老工艺液化压力甚至高达70MPa,现代工艺如IGOR、HTI、NEDOL等液化压力也达到17-30MPa,液化温度430-470℃;
(6) 出液化反应器的产物组成较复杂,液、固两相混合物由于粘度较高,分离相对困难;
(7)氢耗量大,一般在6%-10%,工艺过程中不仅要补充大量新氢,还需要循环油作供氢溶剂,使装置的生产能力降低。
产物和目的
液化产物有液态的碳氢化合物、煤气和水。这些产物的生成量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主要是煤的煤化程度(煤种)、液化用的溶剂、液化工艺及操作条件等。
液化目的是获得液态的碳氢化合物。这些液态碳氢化合物可进一步加工,制成汽油、柴油和煤油等产品,也可将液态碳氢化合物直接用作锅炉燃料;或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以制造电极、碳纤维、粘结剂等。副产的煤气是高热值气体燃料。
加工工艺
煤经化学加工转化为液体产品的过程。可分为五类加工工艺:
(1)煤在高压下加氢的直接加氢液化法;
(2)煤的溶剂抽出油加氢的抽出油化法;
(3) 煤的干馏生成油加氢的干馏液化法;
(4) 先将煤生成以
一氧化碳和氢气为主要成分的煤气,再用催化合成法制得液态油的合成液化法;
(5) 煤经溶剂处理的高温分解液化法。在液化过程中,氢将煤中的硫转化为硫化氢,进而被部分氧化成元素硫和水。煤的液化可使煤脱硫率在85%以上。
技术路线
根据加工过程的不同路线,煤的液化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主要产物是柴油(或汽油)、石脑油和
液化石油气(LPG)。
煤直接液化是油煤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及催化剂作用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加氢反应生成液态烃类及气体烃,脱除煤中氧、氮和硫等杂原子的深度转化过程。
典型的煤直接加氢液化工艺包括:氢气制备、油煤浆制备、加氢液化反应、油品加工等先并联后串联4个步骤。氢气制备是加氢液化的重要环节,通常采用煤气化或天然气转化而获得。在煤液化过程中,将煤、催化剂和循环油制成的油煤浆,与制得的氢气混合送入反应器。在液化反应器内,煤首先发生热解反应,生成自由基“碎片”,不稳定的自由基“碎片”再与氢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结合,形成
相对分子质量比煤低得多的初级加氢产物。出反应器的产物成分十分复杂,包括气、液、固三相。气相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分离后循环返回反应器重新参加反应;固相为未反应的煤、矿物质及催化剂;液相则为轻油(粗汽油)、中油等馏分油及重油。液相馏分油经提质加工(如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和重整)得到合格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产品。重质的液固淤浆经进一步分离得到循环重油和残渣。
煤间接液化是将煤先经气化制成合成气(CO+H2),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Ficher-Tropsch(F-T费托,下同)合成反应,生成烃类产品和化学品的过程。典型煤间接液化工艺包括:煤的气化及煤气净化、变换和脱碳;F-T合成反应;油品加等3个串联步骤。气化装置产出的粗煤气经除尘、冷却得到净煤气,净煤气经CO宽温耐硫变换和酸性气体(包括H2S和CO2等)脱除,得到成分合格的合成气。合成气进入合成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压力及催化剂作用下发生F-T合成反应,H2和CO转化为直链烃类、水以及少量的含氧有机化合物。生成物经三相分离,水相去提取醇、酮、醛等化学品;油相采用常规石油炼制手段(如常压、减压蒸馏),根据需要切割出产品馏分,经进一步加工(如加氢精制、异构降凝、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等工艺)得到合格的油品或中间产品;气相经冷冻分离及烯烃转化得到LPG、聚合级丙烯、聚合级乙烯及中热值燃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