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显微组分是指显微镜下可辨认的烟煤的有机成分。为煤的岩相组成中的一种成分。煤岩显微组分无特有的晶形,其化学成分也不固定,需根据它们在显微镜下显示的反射率、颜色、形态和各向异性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加以区分、煤岩显微组分来源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残骸,而其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质随煤化度而递变。
显微镜下可辨认的烟煤的有机成分。为煤的岩相组成中的一种成分。煤岩显微组分无特有的晶形,其化学成分也不固定,需根据它们在显微镜下显示的反射率、
颜色、形态和各向异性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加以区分、煤岩显微组分来源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残骸,而其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质随煤化度而递变。煤岩显微组分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即镜质组、稳定组(即壳质组)和惰质组。有的分类还划分出一些过渡组如半镜质组等。在炭化过程中成为粘结成分的煤岩显微组分称为活性组分,反之,加热时不熔融、无粘结性的煤岩显微组分称为惰性组分。
国际上对煤的显微组分的分类曾提出过多种方案,名词术语也不一致。各种分类方案可归纳为两类:一类侧重于煤的成因研究,组分划分得比较细;另一类则侧重于煤的工艺性质和应用的研究。组分划分得较为简明。1956年,国际煤岩学委员会在伦敦首次提出显微组分分类草案,此后经过修改,在1971和1975年出版的《国际煤岩学手册》中作了详细描述。1975年的国际硬煤显微组分分类适用于反射光下观察,将煤岩显微组分分为3组共14个煤岩显微组分,再细分为亚显微组分和显微组分。
中国煤炭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所属研究机构曾分别提出过烟煤显微组分的分类和命名,1989年已提出中国烟煤显微组分分类的国家标准。该分类将煤岩显微组分分为4个组,21个煤岩显微组分,并细分为亚组分。
镜质组的特点是:碳含量中等,氧含量高,芳香族成分含量较高。随着煤化度提高,镜质组的碳含量增加,氧含量下降,氢含量在低煤化度时大致相同,从中等煤化度烟煤开始,突然减少。稳定组的特点是有较高的氢含觉和脂肪族成分较多。
(3)硬度:镜质组的显微硬度是褐煤低、气煤高,到焦煤开始下降,到无烟煤时又急剧上升。在稳定组中孢子体和角质体由于存在韧性而具有高的磨蚀硬度,在腐光面上呈现强突起。丝质体和半丝质体的磨蚀硬度,也都高于镜质组,而在磨光而上出现突起。丝质体和半丝质体未矿化时脆性最大,其次是镜质组,它们在受压时易碎,故易于被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