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心河(1917~1948)河南泌阳人,原名思贺,字德庆。肆业于开封美术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开始木刻创作。与胡一川、陈铁耕等组织鲁艺木刻研究班。并举办延安首次木刻展览。后在鲁艺研究室工作,曾参加部队文工团赴内蒙从事艺术宣传。1946年,中原野战军突围,焦心河做随军记者,其所在的第一纵队担任后卫。突围部队穿过平汉线向鄂西北进发,焦心河一直随军活动,后掉队。1948年不幸在湖北随县牺牲。
人物生平
焦心河,男,1917年出生,河南泌阳县人。原名思贺,字德庆,又名星河、新贺、星鹤。
1933年,考入开封东岳艺术专科学校。1935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从东岳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回泌阳县牛蹄乡小学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即赴延安。1938年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曾参加木刻研究班的工作,在延安鼓楼出美术壁报。是年10月,与木刻研究班的陈铁耕、马达、罗工柳、华山、彦涵等一起举办木刻展览会,连展三天。在鲁艺期间,焦心河的作品开始在《前线画报》《中国青年》《文艺战线》以及《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有木刻《边区妇女为前线将士制寒衣》《送郎上前线》《太行山上游击队》《陕北的丰收》《商订农户计划》《艰苦奋斗的东北义勇军》《西北是天然牧场》等。1940年7月,调人鲁艺美术工场工作。在翌年举办的“鲁艺美术工场首次展览会”上,《挖洋芋》《洗衣的女人》《最后的医治》等木刻作品参展。
1940年12月,西北工作委员会、陕北公学文艺工作队和鲁迅艺术文学院,联合组成蒙古文化考察团,由焦心河与王铎负责,赴绥德和绥德以北考察蒙古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考察团于1941年春末返回延安。这次考察活动,在焦心河艺术道路上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实践。他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经过整理加工创作出一批优秀木刻作品,如《蒙古生活组画》《蒙古的夜》《风雪》《守卫》《蒙古人与喇嘛》《蒙古女人和羊》等。为纪念“五四”青年节,延安各界发起有奖征文(稿)活动,于6月9日揭晓结果。焦心河的木刻《蒙古人与喇嘛》与古元的《冬学》获美术类甲等奖。同年8月,陕甘宁边区美协举办1941年美术展览会,古元和焦心河的作品陈列在一个窑洞里, 艾青在《解放日报》撰写美术评论《第一日——略评边区美协一九四一年展览会》,对焦心河的作品专门做了点评,给予盛赞。1942年2月延安鲁艺组织河防将士访问团,由马达领队,焦心河与庄言、张潮、邢立斌等一行九人,前往到绥德、米脂、佳县一带 ,慰问守卫黄河前线的部队。返回鲁艺后,马达、庄言、焦心河在延安举办三人展。同年10月14日,来自延安的木刻作品参加中国木刻研究会在重庆举办的双十全国木刻展览,徐悲鸿在10月18日重庆《新民报》上撰文《全国木刻展》,肯定“焦心河之《蒙古青年》章法甚好”。后来,焦心河、古元等木刻艺术家将自拓木刻作品,标写中英文字,由美军驻延安观察小组带去美国展览。
1943年,焦心河深入延安三五九旅的大生产基地体验生活,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所写的小说《赔礼》以及他和作家冯牧合写的报告文学《山林生活》等作品刊于当时的《解放日报》上。1944年冬,奉调到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由延安出发向中原进军, 1945年春到达豫西。日本投降后,河南军区部队同新四军第五师的三五九旅组成中原野战军,焦心河为随军记者。1946年6月26日,中原野战军突围,焦心河在第一纵队担任后卫。突围部队穿过平汉线向鄂西北进发,焦心河一直随军活动。
1948年,焦心河不幸在湖北随县牺牲,年仅三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