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岗湖
淮河北岸安徽省凤台、颍上县境内湖泊
焦岗湖,是属于淮河北岸水系的湖泊。在凤台县城西南,横跨凤台、颍上两县,2000年成立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后,在实验区范围内。
位置境域
焦岗湖,淮河北岸,旧称椒水,为沙河故道。在凤台县城西南方向、颍上县东南部,横跨凤台、颍上两县,2000年成立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后,在实验区范围内。颍河左岸、淮河北岸、北近西淝河,与淮河一堤之隔。
湖区面积,《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颍上县志》载:湖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7公里,湖岸周长35公里,湖底最低高程17米,一般年份正常水位水面仅37.5平方公里,雨季汛期水位在18.5米,水面有7万亩湖形为椭圆形,湖底平坦,底质为冲积淤泥土。由于长期淤积,湖床逐年增高,据凤台县志记载近100年已增高2米,湖水平均水深仅0.8米。建国前焦岗湖曾有水面29.76万亩,解放后先后对湖滩围垦造田23.76万亩,建有焦岗湖农场。
《凤台县志》载:水域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湖底高度海拔16.5米。流域面积569平方公里(《颍上县志》载:480平方公里)。流域跨颍上、凤台两县,凤台县境流域面积143平方公里,属颍上境325平方公里。湖区南岸以陆家沟、北岸以贾岗村为界,以西属颍上县境。湖区西侧、南侧夹有国营焦岗湖农场,面积5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焦岗湖区最高气温38℃~40℃,最低气温-10℃,全年平均气温15℃,平均水温14℃,无霜期225天,冬季湖面冰冻20~30天。据凤台县志记载,湖区在宋曾是一个府,因地坍陷成了一个湖。历史上曾干涸两次,民国24年(1935年)全湖种小麦大丰收,1966年又干涸一次,全湖种小麦又获丰收,产量4.0万吨。
一般年份正常水位在17.5米,容积2000万立方米;雨季汛期水位在18.5米,水面有7万亩;蓄水量4000万立方米,1969年7月湖区最高水位达19.02米。
湖水各种溶解盐分含量较丰富,溶解氧在5.87毫克/升,PH值7.2,对淡水鱼类生长较有利。湖内浮游植物平均1.0195万个/升,生物量0.03873毫克/升;以各种藻类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平均2050个/升,生物量3.20毫克/升,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为优势种群;底栖动物平均576个/平方米,生物量185.2克/平方米,以螺、水蚯蚓、摇纹幼虫为优势种群;水生植物鲜重6896克/平方米,以菱、聚草,小芡藻为优势种群。
主要支流
焦岗湖域水系,焦岗湖由于源多流广,湖周围有480多平方公里的客水流入湖内,历史上曾有“三十六湖归焦岗”之称。西有老墩沟,原西通颍河,东接焦岗湖中心沟。颍左堤建成后,老墩沟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左汇花水涧、浊沟水,入中心沟,再东行,经焦岗湖中心沟,由元庆闸入淮。中心沟是焦岗湖排水干沟,上接颍上老墩口、浊沟口,东至元庆闸,长16公里,蚌埠闸未建前,非汛期可排完焦岗湖底水。
浊沟,原名“涿沟”,上游为白塔湖沟,长22.8公里,流域面积153.95平方公里。建国后,经多次整治,沟底高22.62~19.27米,沟底宽8.5~29米,边坡1∶2,水深一般2~2.3米,设计水位24.62~21.57米,纵比降为四千分之一。基本达到3年或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其作用:承灰沟(后改称“光辉河”)东溢水东流,经白塔湖,纳龙头沟、虎抱头沟、黄鲢条沟、左大沟、皮家湖及蒋沟水经栗子湖入老墩沟。
花水涧,古称“涧沟”。长16.8公里,流域面积(管大桥以下入老墩沟)为71.31平方公里。1951年、1958年多次治理后,现沟底高22.04~17.81米,沟底宽10~16米,上口宽30~35米,边坡1∶2,一般水深1.6~2.2米,设计水位23.94~19.71米。纳灰沟(后改称光辉河)自夏桥东溢水及郎沟(后改称六道河)、洼沟(后改称跃进河)、老墩沟和浊沟诸水,东流至段家桥经中心沟入焦岗湖达淮。其下游建有邵家岗、甄家岗、黄坝孜、王郢、大黄及贾岗等6处机械排水站。管大桥以下至段家桥东中心沟,原属花水涧,老墩沟系花水涧支沟,在规划治理中,亦将此段6.44公里更名为老墩沟下段。
老墩沟,据旧志记载:老墩沟仅从汪家湖稍湖墩孜至管大桥上止。建国后,经整治今改起自刘集东五岔路至焦岗湖畔止(包括管大桥以下6.44公里原花水涧本干在内),总长19.76公里,流域面积277.8平方公里。建国后,除1951年进行局部整治外,从1954年春起,又分段进行了治理。向上延伸至五岔路江溜孜闸,过露水湖绕穆岗孜东北下,在汪家湖稍南、余庄孜西与原老墩沟相接,经多次整治,现标准:上段,江溜孜闸至管大桥上边,长13.32公里,沟底高20.01~17.61米,底宽7~16米,上口宽17~28米,坡1∶2,一般水深2米,纵比降六千分之一,设计水位:22.01~19.61米,现已达5年一遇除涝标准,纳露水湖(原鹭鸶湖)及藕塘陈以南水经穆岗孜后,汇花水涧入焦岗湖,如外水顶托,则刘集大沟经五岔路东溢水及当地积水,均经穆岗孜电力排灌站电排入颍;下段,即原花水涧下段,自管大桥至焦岗湖畔长6.44公里,现标准:沟底高22.21~17.91米以下,基本适应了承泄上述各沟来水需要。
古沙河,原起自豆腐郢孜至焦岗湖止,长约9公里;建国后,经整治,从李台孜以下至农场堤外湖口处止长7.8公里,流域53平方公里,标准为:沟底高17.65~16.66米,沟底宽10~24米,坡1∶2,纵比降为万分之一,一般水深2米。承泄杨湖镇以东、淮北大堤以内水入焦岗湖。除涝、防渍面积已达39700亩。
中心沟(又称便民沟),湖东下游支流,在凤台县,从湖心向东至焦岗湖闸入淮口,长8.84公里。
自然资源
焦岗湖曾经是鱼鸭成群,芡实,菱角满湖,素以“宝湖”而著称,历史上鲜鱼最高年产量320万斤,每亩平均53.3斤,正常年份都在150万斤左右;芡实产量最高达400万斤,一般也有50万斤。
建国前焦岗湖曾有水面29.76万亩,解放后先后对湖滩围垦造田23.76万亩,建有焦岗湖农场。一般年份正常水位在17.5米,水面仅37.5平方公里,容积2000万立方米;雨季汛期水位在18.5米,水面有7万亩;蓄水量4000万立方米,1969年7月湖区最高水位达19.02米。湖水各种溶解盐分含量较丰富,溶解氧在5.87毫克/升,PH值7.2,对淡水鱼类生长较有利。湖内浮游植物平均1.0195万个/升,生物量0.03873毫克/升;以各种藻类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平均2050个/升,生物量3.20毫克/升,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为优势种群;底栖动物平均576个/平方米,生物量185.2克/平方米,以螺、水蚯蚓、摇纹幼虫为优势种群;水生植物鲜重6896克/平方米,以菱、聚草,小芡藻为优势种群。焦岗湖曾经是鱼鸭成群,芡实,菱角满湖,素以“宝湖”而著称,历史上鲜鱼最高年产量320万斤,每亩平均53.3斤,正常年份都在150万斤左右;芡实产量最高达400万斤,一般也有50万斤。
但是从“文化大革命”以来,焦岗湖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围湖面积扩大了,养鱼面积缩小了;二是水土流失,长期淤积,湖水变浅,夏季出现污染;三是沿湖群众偷鱼现象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四是养鱼湖变成了保农湖;五是酷捕滥捞破坏鱼业资源,鱼和芡实产量下降了,80年代以来一直徘徊在80万斤左右,鱼类种群也由1975年前的优势种群鲤、鲫、短尾鲌逐渐由黑鱼所代替,鲤、短尾鲌产量下降,鳊鱼从无到有,刀鲚从1970年以后绝迹了,从1973年人工投放青、草、鲢、鳙等鱼种500万尾,其中以草鱼为主。
湖泊治理
焦岗湖,历来洪水停汇,淤淀尤甚,灾害频繁。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县李兆洛倡导乡民修水利。焦岗湖域村民集谷两千石,于湖东南近淮0.5公里(即白水滩)处建一座条石结构、1孔、门宽4米、木插板启闭的小水闸,定名“丰庆闸”,以防淮水倒灌和排泄内水,同时修筑湖堤。光绪十三年(1889年),丰庆闸水毁后,仍由村民集资,将闸址移至下游近淮2公里处(曹集东南1公里处),以同等规格建闸,定名“庆丰闸”,并疏浚了新沟。因屡遭洪水冲涤,庆丰闸延用了20年后,闸墙倒塌、闸室淤平,失去了蓄泄水能力。宣统元年(1909年),村民们再次集资修复庆丰闸,时逢宣统皇帝登基,便改名“元庆闸”;同时又对湖中心大沟进行一次疏通。
民国21年至民国23年(1932年至1934年),以工代赈施工兴筑了焦岗湖圩堤,疏浚中心沟(又称便民沟)。民国27年后,黄水南泛,焦岗湖致灾历时9年,无治理。
1949年冬到1950年春,县政府按照人民的意愿,组织当地民工疏浚中心沟,从湖心向东至入淮口长8.84公里。沟底宽5米、深3.5米,边坡1∶2,合计做土方37万立方米。1952年冬,焦岗湖排水由东排淮河,改北排西淝河,并疏通丁家沟,堆筑“土牛”堵闭元庆闸口,于毛集西兴建一座3孔、总跨度17.5米的排涝闸,名焦岗湖闸。1954年夏汛,焦岗湖积水瀑涨,焦岗湖闸被冲毁。1958年夏,经重新规划,焦岗湖仍恢复向东(淮河)排水,并拆除元庆闸,重新兴建一座3孔、197立方米/秒流量的焦岗湖防洪排涝闸,定名焦岗闸。闸上常水位海拔17.00米,控制面积22.3平方公里,容积800万立方米,排涝水位为海拔20.56米。1965年汛后,焦岗湖地区广大社员,为治理8万亩易涝耕地,兴筑史集、王郢、胡集等10条生产圩堤,从而缩小了积涝范围。1975年,群众自筹资金10万元购买柴油机水泵18台套,投入排涝保田。
1980年,焦岗湖已建成生产圩堤14条,配套兴建小涵闸36处,沿湖拥有排灌机械105台,2028匹马力。粮食作物连年增产,平均单产196公斤,从根本上改变了焦岗湖地域恶水荒湖的历史面貌。至1985年,焦岗湖地域经过治理和开发,治涝面积达7万亩(占易涝面积87.5%)。
1992年初,淮河水利委员会批准焦岗湖治理工程,其中淮南市凤台县部分总投资3895万元,中央、地方自筹各占三分之一,由凤台组织实施。主要治理工程项目有禹山电力排涝站、引水河、毛集涵、乔口电力排灌站(未建)、丁家沟闸、毛集翻水站以及枣林涵、周台涵、史集涵、焦岗湖圩堤等。毛集翻水站、禹山站于1991年11月开工,次年春完工。其他工程均为1992年10月开工。
水产养殖
湖泊养鱼
焦岗湖为凤台县内养鱼基地,水质肥活,水草丰茂,一般年产鱼40到100万公斤。1949年,焦岗湖产鱼40万公斤。1958年成立国营焦岗湖渔场,当年产鱼47.2万公斤,鳗鱼产量5万公斤。销往上海转口东南亚和罗马尼亚。1959年,焦岗湖渔场建塘50口,面积50亩,自育自放,年放养300万尾。1960年到1964年,焦岗湖放养中断。1964年焦岗湖毛刀鱼丰收,产量达20万公斤,占总产的40%。1973年焦岗湖投放鱼苗鱼种1000万尾,次年产量达到47.6万公斤,大虾产量5万公斤。1981年后,焦岗湖渔场改进养鱼技术,连年投放大片鱼种600万尾,年产鱼50万公斤。1985年焦岗湖产64.5万公斤。
2000年毛集实验区成立后,焦岗湖渔场划归毛集实验区管辖。2001年场内有职工236人,总户数376户,1706人(含专业渔民),成立焦岗湖渔业总公司,公司下设特种水产品研究所、水产良种繁育场、甲鱼工厂化养殖场(内设野兔狩猎场)、良种猪繁育场、观赏鱼繁殖场、冷冻加工厂。配套设施建有湖天阁宾馆、垂钓中心、观澜桥、集贤小学(希望工程)、水产品交易市场,办有淮河水上运输公司。已构成水产养殖、加工、科研、商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1999年进入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又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
2001年,焦岗湖渔业总公司水产品产量4200吨,其中鱼类3963.6吨,虾类97.9吨,贝类118.5吨,其它20吨。2001年第四季度生产普通鱼860吨、鳜鱼25吨、沟鲶30吨、武昌鱼10吨、银鲫10吨,河蟹15吨、青虾20吨、贝类40吨。畜牧业生产方面,2001年出栏肉猪2072头。出售仔猪1934头,存栏能繁育母猪143头。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146.16万元,上缴税收14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比上年增加16%,2001年渔业产值9000万元,利税150万元。优质名牌水产品有鳜鱼、甲鱼、黑鱼、青虾、河蟹、丁鱼等。  
植物种殖
焦岗湖境内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实、菱、藕、芦苇。1950年后,董岗,石湾、山口村民陆续开垦变为农田。1958年,凤台县芦苇地约有4万亩,分布在焦岗湖、花家湖、城北湖及农村沟沿塘边;焦岗湖为主的芡实产量30万公斤,菱10万公斤;零星分散的藕面积2000亩,产量200万公斤。
1960年、1961年,芡实、菱角连年长势良好,但因沿湖群众生活困难,均在未成熟期抢摘抢收。1962年到1964年,芡实年产40万公斤。1965年产量达175万公斤,占全省芡实总产量的80%,外贸收购加工销往日本等地。1966年大旱,芡实、菱无收。1968年境内植藕面积3000亩,年产300万公斤。夏集公社从太湖县引进田藕试栽面积数十亩,亩产达2000公斤。后发展到焦岗、毛集、张集、桂集、刘集、城北诸乡,面积不断增加。1969年芡实产量15万公斤。1971年下降为7.5万公斤。
1978年安徽省轻工业厅为开发造纸原料,与县农办、计委联合筹办焦岗湖芦苇场,划滩涂、水面2万亩,其中芦苇面积1.6万亩,投资30万元。刘集、彭圩、白塘等6乡联办西淝河芦苇场,划滩涂、水面1.7万亩,集资29.8万元,实有芦苇面积3200亩。
焦岗湖年产芦苇162吨,亩产100余公斤。1985年焦岗湖芦苇场因产量低、效益差撤场还渔。焦岗湖等湖泊因当年水面大、风浪大,芡实、菱无收。
农业生产
1958年10月,由国家投资在颍上焦岗湖建立国营机械农场(原系正阳关分场)。1960年,焦岗湖农场开办农业机械学校,培训学员83人,为各区培养农业机械员。同年,为农场周围社队机耕土地4233亩,脱粒34万公斤。1960年,安徽省在唐垛湖建立大型机械农场,唐垛湖10多万亩土地,常有洪水灾害,大型机械无法发挥作用,农场投资得不偿失。焦岗湖、唐垛湖两个机械农场终因水患而被安徽省农垦厅收回。
旅游开发
2000年代始,经淮南市园林规划设计院论证,聘请省市专家16名,实施旅游业开发工程。工程以游乐、休闲、渡假、垂钓为主体,配套建设岛屿、亭榭、花草鱼鸟等人文景观,造成独具特色的水上游乐中心,总面积20000亩。主要旅游景点有荷花淀、芦苇荡、柳浪闻莺、渔家乐等。主要游乐场所建设有垂钓中心、宾馆、南湖渔村、潘家渔港、卧龙活鱼馆、水云间等旅游服务项目。
2003年—2009年,共建成“大湖观光区”、“渔业观光区”、“休闲度假区”、“水上娱乐区”。建成景点有:“万亩芦苇荡”、“千亩荷花淀”、“柳浪闻莺”、“欧苏堤”、“水上飞舟”、“紫菱洲”、“渔家乐”等。为方便游客入湖探幽、景区观光、体验渔家风情、品尝水鲜野味,数十艘游艇、画舫、电瓶舟、脚踏船、水上摩托车(自行车)及上百只双桨人力筏子,供游客选乘。年平均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飞燕奖”、“安徽省十大休闲基地”、“淮南生态后花园”、“4A级旅游景区”、“皖北著名休闲度假目的地”等殊荣。
流域概况
焦岗湖北部及东部大部分为凤台县所辖。据史籍记载,凤台早在西周时为淮河中游的州来古国,后被楚灭,为楚之州来城。战国时,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季札封延陵后辖州来,又名延州来。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王将蔡国由上蔡(今河南新蔡县)迁都于州来,遂改名为下蔡,秦统一中国后置下蔡县。五代十国,显德四年(957年)周世宗柴荣攻克寿州,移寿治于下蔡,下蔡遂名寿州,原寿州为寿春县(寿县)。北宋因之。南宋和金划淮水中流为界,下蔡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之寿州,故有“南、北寿州”之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废,并入寿州。清雍正十年(1732年)分州北设一县,因县境内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与州同城治理,又有“寿凤一家”之说。清同治四年(1865年),迁县治于下蔡镇,下蔡改名为凤台。
1983年,焦岗湖所在地域成立毛集区,下设毛集、夏集、焦岗、董岗、曹集5个乡。1992年,撤区并乡,设毛集、夏集、焦岗3个乡。1993年,毛集建镇,区境设有夏集、焦岗两乡及毛集镇。1999年11月19日,经安徽省委、省政府两办批准成立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2000年6月正式挂牌。下辖毛集镇、夏集乡、焦岗乡、焦岗湖渔场。
境内地貌平缓,资源丰富。县境地面受河流交互沉积影响,地势从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为海拔18米至194.5米之间,除沿淮低山丘外,平均坡降为万分之一,呈大平小不平之势,地质状况良好。矿产资源蕴藏量较大,凤台县是两淮煤田的中心地带,据勘探资料表明,煤炭储量达100亿吨以上,可采量约70亿吨,磷矿储量约180万吨,紫砂土储量约300万吨,耐火土储量约70万吨,石灰石及山石资源丰富。
焦岗湖东南为颍上县所辖,颍上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在南照区小润河边发现的铜台子遗址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建制设邑,秦汉置慎县,刘宋到陈名“楼烦”,隋大业二年,定名颍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颍上位于淮北平原南部,东邻凤台,西毗阜南、阜阳,北连利辛,南与霍邱、寿县隔河相望。地势西高东低。南临淮河,中贯颍水,淝履东北一隅,济河、小润河、八里河流经县内。全县有大小湖泊72面。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5.1℃,平均无霜期221天,年最大降水量1170毫米,最小降水量389.8毫米,6~8月为汛期。河渠纵横,湖泊星罗,洪涝灾害频繁。形成电力、机械、粮油、食品、酿酒、造纸、化工、纺织、皮革、玻璃、塑料制品、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水泥预制、砖瓦制造、黄沙采集、编织、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特色,而且挂毯、兔毛、刺绣、柳编等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历经20余年的钻探,已探明的储量有20多亿吨。煤质优良,含硫磷低,是适合作配焦、动力用的工业煤。
凤台、颍上县历史上人才辈出。战国时有甘茂、甘罗,三国时有周泰,宋时有吕夷简、吕公著、吕本中三代宰相,明时有方震孺,近代及现代有岳相如,著名医理学家侯宝璋,革命烈士吴宝才、阎世华等。
边界纠纷
焦岗湖为颍上、凤台两县所辖(历史传统中心沟为界)。湖南岸陆家沟以西为颍上农场,湖北岸为凤台渔场。由于经营界限不清,于1960年10月上旬为收割芦苇发生了纠纷。根据地委1961年2月20日总字0099号文件关于解决焦岗湖芦苇界线的批示和1961年4月15日水利县长会议确定焦岗湖蓄水位为17.50公尺的精神,划定了各自管辖范围:
一、陆家沟以西拟在17.50公尺以上归颍上焦岗湖农场管辖,17.50公尺以下归凤台焦岗湖渔场管辖。
二、陆家沟以西17.5公尺以下,如地落出,颍上焦岗湖农场可以种植庄稼,但有芦苇地区不得种植,所生长和发展的芦苇和水生植物,归凤台焦岗湖渔场收获。
三、陆家沟以西水位达到17.50公尺以上、凤台渔场可以捕鱼,但不准到芦苇、农作物中去捕,以免损坏芦苇、农作物生长和发展。
四、陆家沟以西17.50公尺以下约有半亩芦苇可给颍上焦岗湖农场收割,凤台渔场不再收获,但需要划清界线,立标为记,以免今后再发生争执。
五、关于陆家沟以西17.50公尺上下界线立标问题,两县两场研究意见,根据现芦苇生长情况,不须立标,关于陆家沟南北界线秋收后可挖一条小沟,两场出劳力各挖一半作为界线,颍上挖南头,凤台挖北头,该沟以东归凤台焦岗湖渔场,以西17.50公尺以上归颍上焦岗湖农场。
现任湖长
湖长:张曙光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第二节 湖泊.自然环境志.
第三节 水系.颖上县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4 11:17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