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近代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朝阳街北端,烟台山东、北、西三面临海,占地24公顷,海拔42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备倭寇,把狼烟墩台(即烽火台)设置于山巅,故名烟台山,城市名称亦源于此。
历史沿革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倭寇海上侵扰,在设立“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时,在其北山顶建“狼烟台”,烟台山和烟台市名由此而来。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根据中英、中法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城市之一和山东省最早的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16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其周围设立了领事或代理领事,建立了领事馆、洋行等办事机构,如东海关税务司公署、芝罘俱乐部、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丹麦领事馆、法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挪威领事馆、意大利领事馆、芬兰领事馆、美孚洋行、茂记洋行、汇丰银行、德国邮局及众多别墅等。
20世纪初,代表民族工商业的建筑相继建立,如中国银行烟台支行、交通银行烟台支行、烟台邮政局等。至20世纪30年代,烟台山及其周围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建筑群体。此外,烟台山上还有龙王庙、忠烈祠、抗日烈士纪念塔等。
建筑特色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时代气息浓郁,保存完好。有亚洲现存最早的英国在其殖民地的“外廊式”建筑,有古典式、中西合璧式、英国早期公寓式等建筑,堪称近代建筑的宝库。烟台山近代建筑群汇集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见证。
主要建筑
芝罘俱乐部旧址,位于烟台山东南麓,海岸街34号。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成现有规模。主体建筑为四层楼房(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360平方米。孟沙式屋面,东立面有双层柱廊,廊柱有方形和圆形,方形柱带凹槽,圆形柱带半圆槽,柱身处理仿西洋古典柱式,一、二层外廊护栏上乳白色的瓶状立柱和外沿白色装饰牙线,与青砖红瓦陪衬得当,与蓝天碧海交相辉映,显得富丽堂皇。室内墙壁、地板、楼梯均为木构,内设酒吧、台球室和豪华舞厅,地下一层为保龄球馆,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保龄球馆之一,现保存完好。
东海关税务司公署旧址,位于海关街6号,建于清同治三年(1863年),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四面坡屋顶,屋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混凝土构件檐饰,西人口主立面带有方形柱饰。主体建筑为英式,而大门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门房形式,系典型的早期中西合璧建筑形式,是中西建筑风格的巧妙融合。
东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包括税务司官邸和副税务司官邸。其中税务司官邸位于烟台山西路25号,单层,砖木结构,四坡顶,四面均设外廊,室内木地板,天花吊顶,有璧炉,建筑面积697平方米。其东不远处为副税务司官邸,二层,砖术结构,四坡顶,东侧有外廊,建筑面积536平方米。
东海关职员宿舍旧址,位于烟台山西路28~32号。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层,砖木结构,平面近似矩形,建筑面积974平方米。两坡顶,红棕色铁皮瓦,灰砖清水外墙,与红砖相间砌筑,在屋檐、半圆拱形门窗及墙身上构成富有雕塑感和装饰性的图案。屋基为方整石砌筑,留有隔潮层,主人口为拱形圆柱门廊,山墙为英式暴露木构架形式。双开推拉式拱形门窗,上下砌有不同装饰线条。房间设计合理,单、双间和厅、堂搭配得当,墙面、边角处理美观,简洁大方。建筑为英国早期公寓形式,并带有欧洲古堡风格。
东海关发讯台旧址,位于烟台山西路26号。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单层,砖混结构,四坡屋顶,建筑面积215平方米。建筑墙体上有专为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留孔、铁件等,室外有发射铁架2座,为其附属建筑。
西葛洋行旧址,位于烟台山西路2号。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层,砖术结构,建筑面积728平方米。四坡顶,灰砖清水外墙面,正立面为拱形门窗,其余三面为矩形窗。室内木地板、木楼梯。建筑形制以及门窗的处理手法突出了欧洲建筑的典雅之气。
美孚洋行旧址,位于海岸街32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单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方形,四面坡小青瓦屋顶,坡度平缓,深出厦,为中西合璧式建筑。
茂记洋行旧址,位于海岸街24号。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层,砖石结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为平顶,木屋架,一层大门两旁设计有两条方形通体垛柱,顶端饰有“山”字形装饰柱,使整体建筑外观庄重大方。
汇丰银行旧址,位于海关街15~17号,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建筑面积519平方米。单层,砖木结构,四坡顶,大坡度四下无水屋脊屋顶,拱券式无额门窗,互连式拱门。建筑平面呈中走道,两侧为使用房间的构图。东侧为砖拱券廊,饰有线角边带。该建筑一个显著特点是纵、横墙面不直交,而是成86.4度角,即各房间均为平行四边形。该建筑典雅大方,明快简洁,为英国早期殖民地“券廊式”建筑风格。
德国邮局旧址,位于海岸街19号,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层,砖石结构,四坡顶带老虎窗,檐口及楼层间有线脚装饰,圆拱形门窗。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英国领事馆旧址,英国领事馆是烟台山上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占地达4.26公顷。主体建筑2座,一座位于烟台山东路7~8号,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单层,砖木结构,四坡顶,东、南侧有外廊,室内木地板,有璧炉,建筑面积169平方米;另一座位于烟台山东路17号,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单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拐尺形,四坡顶,内部房间均设壁炉,建筑面积650平方米,高12米,系领事馆领事官邸。现存英国领事馆附属建筑有3处,包括烟台山东路3、6号、9~10号、15号,均为单层,砖木结构,四坡顶,有外廊。英国领事馆及其附属建筑是亚洲现存最早的英国在其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丹麦领事馆旧址,位于烟台山西路15号。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筑面积342平方米。二层,石结构,平面近方形,屋顶为登临式平台,石包护栏,栏柱为石块砌筑。外墙为粗犷的咖啡色花岗岩毛鼓石砌筑,且衔接紧密,错落有致;其建筑形制为平顶方形平台,古城堡式外观,具有浓郁的北欧建筑特色,尤其那厚重的墙面和无砖墙角“洞口”式窗户,以及无额式大门和起伏错落的屋顶。
日本领事馆旧址,位于烟台山西路4号,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建筑面积1368平方米。四层,砖混结构,东、南两侧各设门,建筑造型为几何体组合形式,以实用为主,突出建筑物的比例,其外墙面的陶片贴面开烟台新建筑墙面处理前河,具有近代建筑设计手法。
美国领事馆旧址,位于烟台山东南坡,历新路7号。分东西两楼,东为办公楼,西为领事官邸,建筑面积分别为717平方米、820平方米。均为二层,砖木结构,方形平面,四坡项带阁楼窗,双面外连廊,清水外墙面。其中领事官邸四坡顶中间为玻璃平顶,下接二层室内吹拔共享厅,室内木装修多为曲线式装饰,顶部饰角与天窗设计精美,位置适中,对整个建筑具有均衡作用。建筑既带有美国别墅特色,又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遗风。
意大利领事馆旧址,位于东太平街35号,二层,砖混结构,四坡顶带阁楼窗,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二层中间部分为半圆形突出封闭式平台,平台顶部为石花栏杆。一层为凹进式大门,门两旁为双排圆柱,典雅大方。
挪威领事馆旧址,位于海岸街9号。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层,砖木结构,方形平面,对称式布局。底层石砌高台基座,青砖清水外墙,边框成图案状,几何形组合,内间白灰抹面,三角木构架陡坡屋顶,铁皮波形瓦屋面。人口为内凹式,上方外凸阁楼,阁楼上木装修带有雕饰,阁楼屋顶为暴露的三角木屋架,作成“十”字花和菱形图案,在其四周及下边的构件上还施以雕饰。整个建筑配以彩色玻璃镶嵌,显得华丽、工巧,带有浓郁北欧传统建筑特色,是挪威在烟台的唯一建筑。
芬兰领事馆旧址,位于海岸街10号。二层,砖混结构,两面坡屋顶,为北欧风格的陡坡形式,山墙屋面挑出,木质封檐板,檐口及层间有线脚。室内木地板,木楼梯。建筑面积257平方米。
克利顿饭店旧址,位于朝阳街43号。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209平方米。四面坡铁皮瓦屋顶,递进式牙条短檐,方柱式外墙柱垛,层间有装饰线条,拱形门窗。一层大门设于东北角,两旁砌有突出角柱,上方外出拱券,成为上层露天凉台之支托。二层大门顶部有半圆形山花,两侧配有矮塔式装饰柱。
美国海军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位于烟台山西南侧的海关街26号。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97平方米。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人”字形大斜坡屋顶,带阁楼,檐口及层间有线条装饰,拱形竖式长条门窗。外观式样具有显著的欧式建筑特色。
烟台邮政局旧址,位于海岸街29号,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筑面积1410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方形平面,对称式立面,居中主人口采用了圆柱式,上下两层叠柱,上方为带花饰的三角形山墙,屋檐处以丰富的凸出线角造成阴影变化,形成强烈水平方向感。建筑构图庄重典雅,和谐匀称,具有法国古典主义风格。
交通银行烟台支行旧址,位于海关街29号。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二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06平方米。为传统的井院组合形式,内有天井,周围为环形连廊,正面墙体砌有欧洲古典式璧柱,墙面和门窗上方均有线条和图纹装饰线脚,为较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建筑风格。
中国银行烟台支行旧址,位于海关街33号。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外墙面平整光洁,窗户为矩形,不带装饰,只在檐口部分略带线角。整个建筑设计简练,墙面平整,边角明快,简洁大方,形制比例得体,带有新艺术运动手法。
烽火台,为四棱台形,内为黄土夯筑,外包砖石,基部东西长13米,南北长15米,高6.5米。顶设堞墙。系明代海防军事设施,为烟台山、烟台市名称之由来。原烽火台于20世纪80年代被毁,此为重建。
忠烈祠,位于烟台山东路12号。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坐北朝南,由正殿、东西两厢和大门组成一座传统的封闭式院落,建筑面积165平方米。正殿及厢房均为三间,硬山顶小青瓦,设前廊、檐柱,木格门窗。正殿内祀奉着关羽和岳飞,以弘扬忠烈精神。院内有一自然裸露巨石,上刻“燕台”诗,系1896年爱国人士林丙修题写。当时他到烟台山游览,看到山上遍布洋房,山下外国舰船游弋于港湾,忧国优民之情油然而生,遂愤然题诗刻石。
烟台抗日烈土纪念塔,位于烟台山巅西侧,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塔身为乳白色花岗岩石块砌筑,由2米高的基座托起,呈下宽上缩形制,截面呈正五边形,均镶嵌着通体汉白玉理石板,南面刻“民族英雄垂名千古”,其余四面刻挽词及烈士名录,顶端雕有五角星,具有威严、挺拔之势。塔西北侧有高台五角亭一座,为纪念塔之附属建筑。
文物价值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汇集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见证,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历史文化
明朝时候倭寇是最大的外患,当时山东沿海武备松弛,军纪涣散,倭寇侵扰不断,民不聊生。据《福山县志稿》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了防御倭寇侵扰,在此山修建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于是,这座山也就被人称为“烟台山”。后这里建城时,就用了“烟台”这一词。
烟台山,原本名为燕儿台山。相传其中承载了一段美好的故事。
古时的烟台还是个小渔村,海边居住着渔民一家三口。三人自给自足的生活十分幸福温馨。日出出海,半晌收山(船拢岸),晴时晒鱼,阴雨则息。可谁知天有不测风雨,一次出海时,海上突然暴雨袭来,狂风不止。渔夫急忙靠岸,连渔网都来不及收。大自然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人类所不能匹及的,善良又命苦的渔夫还是葬身于自己依靠大半生的大海。渔夫妻子知道噩耗后伤心欲绝,但几次轻生都未果,想是命中不许尽于此,便收好心独自一人织布来养活儿子。
阴晴不定的大海造就了女人刚强的性格,尽管又苦又累,也算是熬过了十多个年头。儿子顺利成人,子承父业,同时炼就了一副“神眼”。出海时,水下有几条鱼,几种鱼,有几种其他海鲜,各自分布在什么位置,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当地渔民和他一起出海,总能收获颇丰,也因此奠定了“神眼”在渔民们心中的分量。
久而久之,东海龙王知道了“神眼”的本事,怀恨在心,一心想要除掉他,以保护自己的虾兵蟹将。于是派自己宫中法术最高超的侍女燕儿利用美人计前去逮捕他。这个燕儿,本是玉帝廊檐下的灵鸟,后历经千年化作人形,甚是婀娜多姿,为报答玉帝收留之恩,留于宫中做了玉帝的侍女,一次仙界大会让东海龙王瞧上了燕儿,便向玉帝讨了来。谁知这燕儿心性高,是个烈女子,久久不肯从于东海龙王的淫威。正当龙王要杀她时,燕儿瞧见了龙王与西山山婆的苟且之事,以此要挟龙王要昭告世人他的真实嘴脸。无奈之下,东海龙王只好放过她,让她做了侍女。玉帝为了仙界和平,将“火种”赠与他以平息此事。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有了“火种”的东海龙王自然稳居群龙之首,称霸海上,阴差阳错成了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
说到这儿,想必人人都清楚“神眼”难逃一劫,东海龙王想杀的人,从未有一幸免。可凑巧来的是是非分明的燕儿,她与“神眼”朝夕相处,深知此人心性纯善,是举世无双的好男人,于是,背着自己的主子东海龙王,收起仙身,扮作凡人,与“神眼”在人间结为夫妻,约定白头偕老。可东海龙王没那么好糊弄,他见燕儿一去不复返,自己的虾兵蟹将依旧与日俱减,怒火中烧,派出十万兵将,潜伏于“神眼”出海途中,准备送他去见那同样葬身大海的老父亲。
这天,“神眼”照旧出海,半途中突然海水翻涌,大浪骤起,船身不稳,险些醉了(沉船)。“神眼”见此状,急忙颠蓬(遇大风收帆),还没收下来一半,数百只虾兵蟹将就跳上船来,紧紧扯住“神眼”的衣服要将其拉下海。“神眼”好歹也是堂堂七尺男儿,用尽力气,挣脱了小虾小蟹的撕扯,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海中冒出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海兵海将,手持兵器,向“神眼”刺来。就在这最为危机的时刻,燕儿凭空现身,几掌便要了十万兵将的性命。
东海龙王听说自己十万爱将丧命于区区侍女燕儿之手,忍无可忍,“亲临”海岸,挥出一阵狂风掀倒了“神眼”家的屋子。“神眼”的老母亲此时已年迈,经不起这般折腾,当场命丧黄泉。“神眼”心急似火,抱住母亲的尸体痛苦不已,不知如何是好,毕竟这是神与人的悬殊差距。可勇敢无畏的燕儿不会放任任何奸邪不公的事情不管。燕儿与“神眼”深情告别,后将自己的仙力凝聚成一块白玉石,定于海边一座矮矮的山丘上。其仙力能镇守一方百姓平安,不再受龙王侵害。
此事传到玉帝耳中,恼怒之下,收回东海龙王的“火种”。自此,海上归于平静。六界重归安详。后人为纪念舍己为人的燕儿,特命名此地为燕儿台,白玉石所在的临海山丘为燕儿台山。后来随着发音的演变,那山也变名为烟台山。
烟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城市,它最具代表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烟台被迫开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国列强蜂拥而至,单是烟台山周边,不但“八国列强”来建了领事馆,连挪威、丹麦、芬兰这些北欧小国也来了,先后有17个国家在这里建了领事馆。这个领事馆近代建筑群依然坐落在烟台山上,已然成了历史见证的实物载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级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抗议抵制外国列强在烟台设立租界,掀起了各种组织、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和斗争,在这里革命先辈们踏上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之路。
保护措施
2000年,烟台山近代建筑群共37座建筑被山东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
2006年5月25日,烟台山近代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朝阳街北端。
乘坐烟台市内公交3路、6路、8路、17路、 43路、45路、46路公交车可到达景区。
参考资料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2022-09-02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5 21:4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