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客家山歌
湖南省炎陵县广阔山乡的传统民歌
炎陵客家山歌是流传于湖南省炎陵县广阔山乡的传统民歌,传唱着2000余首客家山歌。炎陵客家山歌融合了中原文明和湖湘文化、炎帝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其语言稍区别于其他客家地区的山歌语音,特色鲜明、丰厚独特。炎陵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沔渡、十都两镇的客家山歌在全省乃至广东泛珠三角地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炎陵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人在山野间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口头艺术形式,以当地的客家话为基础,用其特有的语音音调来演唱,充分表现了炎陵客家民俗文化的韵味。
起源
炎陵县是湖南省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炎陵县志》记载,客家人自宋代开始陆续迁入炎陵。目前,客家人占据了全县人口比例的七成。在炎陵县,至今传唱着2000余首客家山歌。客家是相对于当地原居民而言的外地迁徙而来的人群,被原居人视为“客”。客家人隶属汉族,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特点鲜明的客家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客家人和炎陵原有居民融合而衍生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原汉语音韵,同时又不断吸取、融合当地先进历史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厚独特的炎陵客家山歌,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吟唱,与客家语言、风土民情息息相关。炎陵客家人占全县总人口70%,上千年来,炎陵客家人以山歌的形式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抒发情思、鼓舞斗志、娱乐身心,为中国民间音乐和客家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增添着鲜活元素。
传承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劳作于田野山川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区别。客家人由此形成了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性格,而少有慵惰浮夸之态,保持了祖辈中原人的风气。这就赋予客家山歌以鲜明的俚俗之风与劳动色彩。 客家山歌直接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无论生产劳动、风土人情、风光景物、传统风俗、男女之恋等,都可以成为山歌的题材。根据表现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客家山歌可分为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情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劳动歌和情歌。
发展
炎陵客家山歌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形成而兴起,是炎陵客家人用其特有的方言编唱的一种民间歌谣,也是客家人表达感情的一种独特民俗习惯。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音乐。每当上山做事,下田耕作,客家人都爱用唱山歌这种表现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消除劳作的疲劳,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劳动歌。如“莳秧莳了五条岗,郎莳田来妹提秧,妹子提秧打眼拐,阿哥牵边打杂行”,这首山歌就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插秧的情形和特点。再比如插秧时的山歌对唱,一人刚唱罢“四月天气日正红,妹今插秧在田中,妹插秧来哥也插,插来插去两相逢”,就有人接着凑趣:“四月插秧秧又黄,插个大行对小行,插个月亮对星子,插个小妹对小郎。”紧接着又有人唱起“四月插秧秧连秧,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抬头望秧水,情妹抬头忘情郎”。歌未落音,又有后生唯恐落于下风:“四月插秧 丘连丘,哥一丘来妹一丘,只盼老天落大水,冲垮田坎成一丘。”唱到精彩之时,人们已浑然不觉插秧时的辛苦劳累,而是在尽情享受着劳动耕作乃至其中两情相娱的乐趣。
反映
 炎陵客家山歌的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和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客家习俗和客家精神,集中反映了山区特色和民俗风情,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反映客家男女真挚爱情的情歌则更是千回百转,荡气回肠。客家人以歌求爱,以歌传情,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涵盖了爱慕、试探、赞赏、条件、初恋、热恋、成亲、送别、思念、感叹等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情歌大都出于青年男女之口,质朴自然,情真意切,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对美满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优秀品德。 例如,一对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就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晓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女方出于慎重,同时因为娇羞,迟迟没有开口。小伙急了,再送过一首山歌,把女方的嘴巴比作铁打的荷包,盼望有一把利刃去打开它:“心想上天天咁高,心想恋妹妹咁刁。铁打荷包难开口,石头破鱼唔似刀。”于是姑娘终于开口了,也用巧妙的比喻,婉转地道出了自己心中喜悦但又不敢贸然表白的心情:“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老妹唔曾同郎讲,好比杨梅暗开花。”等到了解了对方,心中主意已定的时候,姑娘便敞开了心扉,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情郎:“十八亲哥笑融融,肉色笑起石榴红。牙齿赛过高山雪,眉毛赛过两只龙。”于是双方互表心迹,男方唱道:“郎有心来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摆渡人。”女方唱道:“六月食冰冷津津,老妹喊哥放下心。亲哥好比杨宗保,老妹好比穆桂英。”
韵味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根据曲调的区别,客家山歌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号子山歌 ,亦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嗬哈”、“嘿哟”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如:“齐心协力嘿哟,用力拉哟嘿哟,齐心协力嘿哟,用力拉哟嘿哟。” 正板山歌 ,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如:“白鸽起飞过大河,有情老妹会唱歌,唱得青山团团转,唱得鲤鱼跳上坡。” 四句八节山歌 的歌词为4句,八节是指8个乐句,是把1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快板山歌 也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调,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叠板山歌 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五句板山歌 的歌词为7字5句,曲调是正板山歌的扩充,如:“日头出来照山岩(读á i ),山岩底下桂花开,先开一朵梁山伯,后开一朵祝英台,两朵鲜花并蒂开。 ”
情感
客家山歌常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因而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例 如:“郎有心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银针唔曾离丝线,丝线何曾离银针。”这首山歌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又如:“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歌中利用“成双”的语义双关,演绎为整首山歌的歇后双关,明里指哑子食着单只筷,想要一双筷子却又说不出来,实则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的细腻情愫,唱来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再如:“岭岗顶上一株梅,手攀梅树望郎来。阿妈问僾(我)望脉介(什么)?僾望梅花几时开。”歌中以“岭岗顶上一株梅”起兴,借眼前之景,引起下面的故事情景,借母女问答表现了姑娘的机智聪颖和真挚爱情。
特色
客家山歌以比兴、双关见长,文采极致,且形态多样:本体山歌是客家山歌的重要形态,绝大多数山歌都属于这种形态。还有一种就是散板唱的山歌,节拍很自由,句法不讲究,可长可短,最短的句子只两个字,最长的句子可达几十个字,这种山歌又称为山歌号子。另外,还有叠声山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多中形式首先,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创造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艺术内容皆来自于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客家社会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炎陵地处山区,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因而,“炎陵客家山歌”其内容“俗”且比较纯真,表现手法大多采用白描或浅白、直接的比喻。千白年来,客家山歌虽然经过不断发展,内容丰富,但始终离不开“山”,离不开“情”,所以,也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粗放易学的情歌、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逗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现状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极富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客家山歌也和其他民歌一样产生于口头,流传于民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起源于中原腹地,成形于粤、赣地区(散居在炎陵县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粤、赣等地客家人的后裔),发展于炎陵的客家山歌,其产生同样来源于劳动人民之中,反映着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在田野山林劳动之余,或是完成一天劳动回家途中,客家人用唱山歌这种表现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同时,客家山歌也是客家情歌,它反映客家人爱情生活的每个阶段,如客家妇女通过唱山歌倾吐自己的苦情,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从客家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的情怀和性格
炎陵客家山歌一直保持着中原文化的余风流韵,在吸纳中原文化的养分和平民文化的精华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炎陵客家文化。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作品都饱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炎陵山区色彩,“客性”与“山性”的完美融合,是“炎陵客家山歌”的又一特征。
“炎陵客家山歌”,上承《诗经·国风》,以“赋、比、兴”为主并常用“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多以抒情,修辞手法不变。其特点亦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0 17:22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