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祭典,流行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中古时节,人们口耳相传,只知道炎帝驾崩南方,死在湖南。却不见陵墓及文字记载。直到西晋,才有一个叫作皇甫谧(215-282)的人,在他的著述《帝王世纪》中写道: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这是人们知道的对炎帝陵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一记载,把炎帝陵的坐标,具体到了长沙郡,继而不久,西晋史学家司马彪(?-306)在《续汉书・郡国志》也记录了此事:“炎帝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东至江夏,谓之沙羡。今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
炎帝陵祭典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连年累月不断,历代以来香火鼎盛,绵绵不绝,延续至今。官方的公祭、告祭也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最早有记载的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炎帝陵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火祭、乐祭、龙祭,其中龙祭最具特色和独创性。上古时代,为驱虫禳灾,炎帝教人用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内装炭球和辅助材料,夜间点燃后随风起舞,舞动之处焰火飞腾,繁星点点,煞是壮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炎陵火星龙”,并逐渐衍生出三人布龙、草龙、竹叶龙、板凳龙等龙舞形式。明清两代,规模不断扩展,至清道光十七年(1837),炎陵进行了一次史上最大的全面修复,主殿、拜亭、午门、戟门、寝门、朝房、碑亭、御道、夹道、园墙都做了最大规模的重建或修复。之后,晚清步入衰败期,同治、光绪登基,虽然也遣官祭祀炎帝陵,以期望神灵赐福,但修葺之事,再也无从谈起。
至1936年,炎帝陵才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复。1949年后,官方祭祀不再。1954年初,香客焚香祭祷,不慎引发火灾,将主殿焚毁……1982年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得到尊重和恢复。1989年炎帝陵重修竣工之后,湖南省各级政府、各界举行的大型公祭活动,一般在春季清明节,或秋季国庆节前后。港澳台胞、海外华人赴炎陵祭祖,不拘规模,不究时节,成为一种常态。
活动流程
公祭形式
古代的祀典
古代的祀典,浩繁厚重。据《炎陵志》载,明清时期,一般有备祭、迎祭、献祭等阶段。
1、备祭:在祭前由钦天监择定宜祭之日,一般择每岁春秋仲月的吉日。程序是:上翰林院撰拟祭文,太常寺、工部、户部预备祭品、仪仗,由礼部开列参祭人员名单,提请皇帝指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斋戒,赴礼部恭取祭品、祭文、仪仗。次日,列队出行。
2、迎祭:告祭官至地方后,各官朝服跪迎,并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龙亭内,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礼。祭前三日,告祭官斋戒,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龙亭于祭所。祭前一日,告祭官省视祭品、祭器,地方官监视宰牲,然后率礼生演习礼仪。
3、献祭:祭日,天交四鼓,开始陈设祭器、祭品,陈设为,御祭紫降香、沉速香、绫寿币各一;祭器为爵、俎、登、铏等41件;祭品为牛、羊、豕各一,羹、黍、稷、稻、等26种;烛二品。执事礼生达39人、乐工若干均集庙门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各衣朝服,由东戟门人殿。击鼓三严,告、陪祭官就位。行三脆九叩首礼,迎神、读祭文,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送神。整个仪式都有歌乐相伴。
现代的祭典
一般春在清明,秋在重阳;在帝陵殿前举行。据株洲炎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申报书》称:其祭典仪程庄严隆重。炎帝殿上陈设为谷、豆类、干、鲜果、鲜活中草药。吉日吉时,主祭、陪祭、参祭人员各佩胸花标识,由仪仗队引导,步行至朝觐广场;锣鼓、角号齐鸣,龙狮腾舞,鼓乐齐奏《大开门》,开启午门;队伍由花篮引导,依次由午门人;至行礼亭敬香、三鞠躬,然后肃立恭候。九时九分,祭祀仪式开始。主祭人就位;鼓九通,金九响;鸣炮、奏乐;敬献供品(五谷、三牲、鲜果)、花篮;向炎帝神农坐像三鞠躬;主祭人恭读祭文;焚帛书;鸣炮、奏乐、礼成。仪式结束后全体谒陵。
民间祭祀
民间祭祀的时令大致有:春节祭祀清明祭祀、炎帝生辰(农历四月二十五日)忌日(七月七日)祭祀、端午节祭祀、“尝新”祭祀、冬至祭祀、禳灾祭祀以及初一、十五祭祀和寻根谒祖。
炎帝陵民间祭祀以告祭为主。祭祀时间多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令、节庆(除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回归日、喜庆月、丰收年、炎帝节等),此外,每逢炎帝生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陵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会汇集于炎帝陵,祭祀炎帝,祈福求平安。
民间祭祀仪式有墓前牲祭、上香敬供、跪拜祈福、许愿求应、还愿祭拜等等。每年正月,各地民众争相在炎帝陵宰杀牲畜,供上果品、美酒,向始祖行三拜九叩之礼,献香燃炮,传说这样就能得到始祖庇佑,一年顺顺利利,所以每年正月炎帝陵香火尤为旺盛。民间祭祀对祭时、礼程亦十分讲究,通常拜祭始祖前都会洗梳干净,行跪拜叩首之拜之祭过炎帝后,将自己的心愿和所求写于帛或纸是,用线系于小石子等重物一端,抛挂于炎帝陵内的古树上,祈求炎帝保佑愿望实现。
文化特征
炎帝陵祭典龙祭既有独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龙和火星龙,也有代表56个民族的56节长龙,代表5大洲华夏胄裔的5色龙;既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极的阴阳八卦龙,也有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代竞技龙、人龙、飞龙、荷花龙、“九龙盘柱”等现代舞龙形式。举行龙祭时,寓意24节气的24节令鼓和神农锣鼓、南北狮也一同登场,尽情演绎源远流长的炎帝文化,展现华夏儿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其中在祭奠现场的圣火台上,九条龙以圣火石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开,自口中喷出火焰点燃圣火石顶端的炎帝圣火,以纪念炎帝神农氏普及火的运用。现场完全不用道具表演的“人龙”,体现中国人既是龙的传人也是传龙之人的理念;在神龙大殿广场上,黄、青、黑、白、赤五条不同颜色的龙按照“五行”方位进行的表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炎帝陵自1986年修复以来共举办各种大型祭祀活动300余次,每年举办大型公祭活动40次以上,每年清明、重阳的大型祭祖活动成定例,参加“炎帝陵祭典”已成为炎黄子孙寻找民族认同,企盼国家统一,抒发爱国情感的重要方式。每年前来炎帝陵寻根祭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达数十万人次。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炎陵县文化馆获得“炎帝陵祭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炎帝陵祭典》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炎陵县文化馆(炎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6年9月21日,在北京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回展上,湖南“炎帝陵祭典”内涵深邃和形式丰富,通过观看“炎帝陵祭典”,加深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源流的认识和了解。
2017年7月,湖南夏季乡村旅游节之炎帝陵祭祖典礼在炎陵县炎帝陵隆重举行,各界人士前来体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
2021年9月23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在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圣地——炎陵县炎帝陵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各界嘉宾2500余人参加祭祀典礼。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