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拼音:jiǔ)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本义为烧灼,特指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中医的这种疗法需要点燃艾柱或艾条,由此引申指拄、支撑,后又引申为堵塞之义。
“灸”是“久”的后起字,由“火”“久”二字构成。下面的“火”,古今文字皆像火苗形,“久”是灸的本字,像用艾卷为卧床的病人熏灸之形,故“久”的本义即为“灸”,由于这种治疗方式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久”引申出久远义,而“久”字“灸烤”的本义被后世分化出的“灸”字所替代。
“灸”是形声兼会意字。从火,表示用火燃烧艾绒熏烤穴位;从久,承接“久”字之本义,且兼表声。“灸”通常用作动词,本义为烧灼,特指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将艾绒所制的艾柱或艾条点燃后烧灼或熏烤人体穴位,以刺激皮肤或血脉,达到治疗的效果。由艾柱、艾条引申指拄、支撑。《
说文》引《
周礼》曰:“久诸墙以观其桡。”(按今本《
周礼》用作灸,见《
考工记·庐人》)又引申为堵塞之义。
灼也。今以艾约体曰灸,是其一耑也。引伸凡柱塞曰灸。《考工记·庐人》“灸诸墙”,注云:“灸犹塞也,以柱两墙之间,挽而内之,本末胜负可知也”,古文作久,许引《周礼》“久诸墙”。《士丧礼》“皆木桁久之”,注云:“久当为灸,灸谓以盖案塞其口”。按,久、灸皆取附箸相拒之意,凡附箸相拒曰久,用火则曰灸,郑用方言,许说造字本意。
又通作久。《
仪礼·士丧礼》:幂用疏布久之。注:久,读为灸。谓以盖鬲口也。疏:灸塞,义谓直用疏布盖鬲口为塞也。
又《
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灸诸墙,以眡其桡之均也。注:灸犹柱也。疏:柱之两墙,观其体之强弱均否。
又《
本草纲目》:天灸、白灸,毛莨艸别名。山人截疟,采莨叶挼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