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之妻
谭恩美著长篇小说
《灶神之妻》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的第二部小说。小说文本是关于中国“母亲”的故事。“母亲”身边的两位“姐妹”人物贯穿于“母亲”的一生,同悲喜,共命运;为抗争父权文化,她们并肩作战,为在强势的美国主流文化之中站稳脚跟,彼此保守着不能言说的秘密。《灶神之妻》被美国文艺界称为“谭的第二次胜利”。
内容简介
《灶神之妻》共二十六章。小说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江薇丽在中国战乱时期遭遇包办婚姻所经受的种种不幸,以及自己从忍受压迫到觉醒反抗,最后找到真爱到达美国重建自己的幸福生活的经历。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故事以抗日战争和美国内战以及美国黑人为争取平等而掀起的民权运动等为背景。
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最终以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本为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后来演变为一场为了黑奴自由的新生而战的革命战争。
社会背景
华人在美国社会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由移民时期;排华法案的实施直至1965年这一时期;新移民时期。自由移民阶段,华人多因饥荒、人口稠密等因素而离开故土,转而去美国寻求发展机会。当时华人曾以采矿、修铁路、农业及渔业、洗衣业为生。这一阶段,华人受到偏见与歧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华人开始了在美国生存与发展的第二阶段——华人被限制在拥挤的华人贫民窟内;同时,只有极少数华人女性进入美国社会,这使得华人社会成为“单身汉社会”。这一时期的华人并不视自己为美国人,与美国主流文化处于疏离状态。而这一时期,第二代华人开始在美国出生,他们视美国为家,视自己为美国人,推崇美国文化。华人老少两代在文化身份上的冲突产生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又导致了第二代与自身的对话及对文化身份认知的转变。
1965年美国移民法的修改改变了华人的境遇。同时美国黑人为争取平等而掀起的民权运动既使美国社会开始了多元化社会的时代,也使华人开始了为争取平等而进行的抗争。各族裔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
主要人物
江薇丽——雯妮
江薇丽是一个上海大工厂主和他第二个妻子的女儿,她的母亲不甘被纳妾的命运,在江薇丽6岁时失踪。
江薇丽受母亲的影响,她性格善良温顺,即使自己被父亲送到叔叔家寄养,被父亲冷落,她也没有反抗或责备自己的父亲,连结婚也一切听从他的安排。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的封建时代,江薇丽没有选择结婚对象的权利,她18岁时嫁给了文福——一个无赖、骗子、虐待狂。江薇丽带着丰厚的嫁妆嫁到文家,文家却在七天内没收了所有嫁妆,拿去贩卖或自己享用。婆婆严厉教导江薇丽做一个听话的老婆,要学会敬畏并保护丈夫,要为丈夫牺牲。然而结婚后文福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折磨着江薇丽。在遭受各种折磨与痛苦之后,江薇丽憧憬的幸福生活破灭,她的内心也变得坚强起来,试图离开文福。江薇丽从忍耐顺从到慢慢觉醒,决定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离开文福。
江薇丽经历了失去三个孩子的撕心剧痛,后来爱上了一个华裔美国士兵吉米,并打算和他私奔。江薇丽却被指控“偷”了她丈夫及儿子的财产而被关进监狱。一年多后,在中国大陆解放前夕,江薇丽逃到美国。在江薇丽离开中国之前,文福强奸了江薇丽,使她怀上了珍珠。
觉醒的江薇丽:名字的更改是江薇丽自我意识觉醒的开端,将江薇丽这个普通女孩子的名字改为了雯妮,在英语中翻译为胜利的意思。吉米给江薇丽起名:雯妮(winnie),该名字本意为“战胜”。
吉米·路易
华裔美国士兵吉米长着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他的东方外表被已然西方化了的言谈举止掩盖了起来。他几乎和美国人一样高。他穿着美式的制服。他的英语听起来就像牛仔英语一样纯正。
美籍华人吉米年轻富有、有风度、有学识。吉米受欢迎的原因是他能给姑娘们起美国名字。”重新命名寓意着重新赋予生命,至少对江薇丽是这样的。
吉米·路易爱上了江薇丽。在吉米的帮助下,江薇丽摆脱了文福的纠缠,几经波折终于到达美国与吉米正式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吉米回到美国后当了牧师。
文福
文福是一位粗暴狭隘、不学无术、自私自利、兽欲膨胀的暴君。文福跟江薇丽结婚之后,更是暴露出流氓、骗子、虐待狂的本性,从精神到肉体折磨江薇丽。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灶神之妻》的主题思想:在与命运抗争中寻找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长期封建统治的历史沉渣。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正是男权社会的现象之一。主人公“母亲”所代表的旧中国妇女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夫权的双重压迫,她们既迷失了自我,也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她们只能默默地忍受封建中国强加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灶神之妻》的故事主线是一位移居美国的中国“母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的方式向成长在美国的华裔女儿娓娓道来,从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到痛苦的婚姻,到最终通过自我抗争摆脱命运的束缚找到人生幸福,家仇国恨于故事中交织在一起,完整呈现一幅主人公成长的轨迹图,清晰地勾勒了主人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自主走向社会,从无知走向完善的变化过程。
作者有意借用有关灶神由来的民间传说,把不被人们关注的灶神之妻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主人公在完成成长后也从被人忽略的灶神之妻走向了独立自主的无忧女神。
成长的引路人
《灶神之妻》中雯妮童年时期的第一位引路人是她的母亲,“母亲”作为雯妮人生第一个正面的引路人,为雯妮今后的人生态度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母亲”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她除了用传统的母亲疼爱自己子女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外,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希望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母亲”离去前教给了雯妮最后一句话:“你得学会自己走路”。这些话语在雯妮历经生活的艰辛和经受人生苦难时,鼓舞着她与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
成长道路上的第二个引路人可以说是崇明岛上的老阿婶,老阿婶作为雯妮失去母亲后被送到崇明岛后遇到的第一个女性长辈,在雯妮成长道路上也构成了很重要的影响,对雯妮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教育,但更多的是扮演着一个反面的引路人角色,老阿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威胁江薇丽,调教江薇丽。老阿婶对雯妮的引导只是在维系着一个以男性霸权为主的封建体系,他们期望雯妮成为对男性绝对服从的女性。
第三个具有影响力的引路人是雯妮的父亲。“父亲”在把雯妮送到崇明岛12年后,与已长大成人的女儿有了第一次正式会面,在这次父女间单独面对面的对话里,“父亲”通过对一幅画作的欣赏,告诫自己12年来从未关心过的女儿要如何顺从自己的丈夫。
“父亲”也是一个反面的引路人,“母亲”的缺失使得雯妮把“父亲”的一字一句都当成箴言,不去反抗丈夫的暴行,直到后来她才明白,在那个封建礼教压迫的旧社会里,“父亲”的出发点不是女儿真正的幸福,而是作为一名女性应当如何服从以男性霸权为主的社会命运安排。
第四个引路人是文福的母亲,她同样也是一个反面的引路人,在雯妮结婚后踏入文家家门,她就流露出贪婪自私的本性,和全家其他人及文福一同残害雯妮,除把所有的嫁妆归为己有,还要求儿媳从此以后要以儿子的意愿为主,为其做出牺牲。
正是受到了如同老阿婶、“父亲”、文福的母亲这样一些人物的教导,雯妮渐渐按照他人的意愿,变成了一个为丈夫为家庭而存活,只知忍辱负重做出牺牲失去自我的一个可悲的女性形象。
美籍华人吉米·路易在江薇丽最绝望的时候如期而至,让她的生活有了转机。“当然,我第二次遇见他时,便飞快地爱上了他。”“(在江薇丽遇见吉米的)第二天早晨我醒得很早,我快乐、兴奋极了。我的生活就要发生变化了。这个念头一直在我脑海里萦回。”虽然期间发生了一些变故,吉米和江薇丽没能马上结合,但江薇丽最终还是与吉米的婚姻使江薇丽摆脱了悲惨的命运。吉米在江薇丽的生活中无疑是个关键的契机。主人公——江薇丽经过一番磨难,终于在她的“救世主”——吉米的帮助下战胜了恶魔,两个相爱的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艺术特色
词语寓意
灶神之妻的寓意:作者在文中精心杜撰了一个灶神之妻的故事,借母亲雯妮之口向读者娓娓道来。故事中,灶神的角色由一位姓张的男士承担,他的妻子尽管以很多美德出名,但作者却只告诉读者她是一位姓高的女士,所以读者只能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叫她张高氏了,这就是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张高氏为了家庭尽心尽力,辛勤劳动,积蓄家产,而当姓张的男士看上更年轻漂亮的女人时,就将雯妮赶出了家门。灶神之妻过分地忍让,无限制地原谅忍让着自己丈夫的一切过失。从这个故事身上,读者可以窥探到父权社会对女人的基本要求,譬如说男尊女卑;男人的任何胡作非为都可以得到谅解;妻子对丈夫的任何过错都必须沉默、忍让。作者用该故事表示对父权社会不满的第一个信号。
谭恩美通过女性的反抗,解构了传统的灶神之妻形象,以此为手段解构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家庭关系。漂亮打字员贝蒂在丈夫死后成为一位自食其力的母亲,没有遵从封建关系下的三从四德照样过着自己的快乐生活。
作品中的人物小俞,以异常刚烈的性格和决绝的反抗方式来应对无法选择自的婚姻。小俞毅然用死来表达对男权社会的控诉。正是由于小俞的死亡才促进了其母亲的觉醒,唤醒其被压迫的业已麻木的自由意识,促使其成为一个地下共产主义者,还帮助雯妮幼时好友花生摆脱其无性无爱的“雌雄婆”丈夫。作者告诉读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压迫的妇女们只有相互依靠,相互帮助,才能摆脱社会桎梏,追寻自己的幸福。
两代人的反抗之路
在《灶神之妻》中,另一位早期的反抗者是雯妮的母亲。事实上,雯妮最终走上反抗之路,得益于自己具有反叛意识的母亲。她的母亲生于上海的大户人家,由于家境好的缘故,曾就读于上海的教会学校,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因此在为自己争取爱情的时候,可以威胁自己的母亲说若是不答应她嫁给自己的爱人,她就会吞金自杀。在残酷的现实下,她嫁给了已是老头的雯妮的生父,生活在一个备受压抑的环境中。她想要一碗稍稍特别的面条也要看白眼,她喜欢的法国皮鞋也要受到嘲笑,她看报纸也要受到另眼相待,她们妒嫉她的头发,她的黑亮黑亮的头发。同是女人,接受了新的民主思想的母亲却时时刻刻受着因受封建思想桎梏的大房及姨太太的排挤和折磨。因此,雯妮的母亲剪掉了她的头发并离家出走的这一举动,即是解构了男权社会统治下适应了这种环境的这些受害者的麻木思想。这些让人又恨又哀的女性们:老婶婶,新婶婶,文福的母亲,三妈,四妈和五妈以及无数女性们的眼睛里,反叛的母亲是可耻的,是个疯子。
母亲在离家之前就教会了雯妮许多东西,这些东西是在男权社会中反抗一切的社会基础“首先你得学会自己走路”和“让自己快乐”。而由于母亲勇敢的反抗,父亲觉得自己女儿性格不好被送往叔叔家去,因为他已经听说文家人性格也不好,而父亲的这个决定就是女儿不幸婚姻的开始。
经过老阿婶和新阿婶以及自己婆婆的调教,她决定做一个好妻子,这时的雯妮是一个传统的灶神之妻。她成长的目标就是传统男性话语所塑造的灰姑娘,做一个顺从、容忍和有耐心的女性。否则,她们就会成为丑陋、凶残、浅薄和遭人唾弃的坏女人,只能与灰姑娘的继母、继姐妹为伍。但在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丈夫究竟是怎么的一个男人以后,她绝望了,他给她的只是非人的虐待,一个虚假的战争英雄,对待自己的孩子无情。她描述自己生长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从来不会责备男人,或是男人控制的社会,也不会责备孔夫子,那个造成这种社会的可怕的男人”,人们只会责备比一个女人更胆小的女人。
文福强奸了家里的保姆,导致她怀孕并最终流产死去后,雯妮质问时他却朝她喊道:“你算老几,也来指责我”。并且殴打自己的女儿,使她小小年龄就精神不正常且最后由于他的疏忽而死去。发现文福在自己的眼皮下和敏同居,她已经不再悲伤而是心中窃喜,以为可以凭借另一个人可以摆脱这桩婚姻,却被丈夫告知“什么时候我想休掉你我会跟你讲的,用不着你来告诉我该怎么做”。这时的雯妮也是一个半觉醒的灶神之妻,因为她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只是沉默和等待。“如果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就改变自己的态度”,当这句话也不能奏效时,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遭遇和原因。在舞会上她和美国男飞行员跳舞时,他用最难听的话侮辱她,用儿子来威胁她,使她受尽非人的虐待。这时,处于麻木状态的灶神之妻觉醒过来了,宁愿冒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也不愿回到丈夫身边。
词语运用
1、疑问句
疑问句是用于表达某一特定情况所缺少的信息,通常要求听者提供言语信息。在《灶神之妻》中,江薇丽较多地使用表情态意义的问句,她是将疑问句作为维持会话顺利进行的一种策略。
江薇丽用疑问句表达其言语的见解性,使得其语气婉转而且有礼貌。江薇丽较多地使用附加疑问句以期望从文福那里得到肯定的回答,特别是当江薇丽与别的飞行员唱歌时,文福却让她下跪,她使用疑问句:“你做噩梦了,是吧?”然后,她换来的却是文福的又一次污言秽语的攻击。
2、情态词
在《灶神之妻》一些情态词的使用,表明了旧中国妇女的边缘地位以及作者明显的东方主义倾向。情态作为人际元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获得了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地位。
例如,江薇丽的父亲板着脸孔对她说:“你必须听你丈夫的,你自己的想法再也算不了什么。明白吗?”这句话中情态动词“必须”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利关系和亲疏程度:即江薇丽父亲的情态向度为客观显性,因此淡化了他自己的观点,似乎三从四德是妇女必须遵守的,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他将交际对象江薇丽处于支配地位,他自身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他明知文福一家的恶劣秉性,仍然这样教育女儿,全然等同于将女儿弃置于魔怪之手,反映了他对自己女儿廉价的“爱”。
江薇丽用低值情态与高值情态的语言交替使用,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情,如“现在我有了选择,我可以回上海;我可以立即写封信给我父亲;我还可以向我叔叔或大婶或花生求助,肯定有人会帮助我的,很快我就能摆脱这段婚姻,开始新生活了。”这段话建构了两个不同的叙事世界:表示低值情态的“我可以”的三次重复出现表现出了她的对于如何走出不幸的婚姻的仿徨,而表示高值情态的“肯定”则表现出一种道德情态的世界:即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叙事结构
由于《灶神之妻》有着复杂的叙述结构,不同的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交叉并置,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目的在于充分揭示灶神故事蕴涵在雯妮人生故事中的深层涵义。小说有着日历式的嵌套叙事结构,整部小说中有着明显的时间标志。概括来说,一到四章的时间大致为20世纪70或80年代;五到二十四章的时间跨度为1934—1949年;最后两章又回到20世纪70或80年代。小说总体上用了倒叙的手法,因为小说几乎是母亲雯妮的回忆。在“母亲”的回忆中,同时还插入了一些对当前事件的叙述,这样做增强了故事的视觉性和层次感,使得回忆更加真实可信,而不是单纯的历史或传记记录。因此,《灶神之妻》以一种复杂的嵌套叙事结构,多层次地呈现了母亲雯妮的人生故事。
叙述视角
《灶神之妻》描写了母亲和女儿凭借感官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并且转述了他们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谭恩美在该小说中采用了内聚焦型叙述视角从母女两人的角度展示她们的所见所闻所思。
《灶神之妻》共有二十六章,其中第一、二和二十五章采用的是女儿珍珠的叙述视角,剩余二十三章则是从母亲雯妮的视角展开叙述的。在前两章中,女儿珍珠叙述了自己的婚姻生活、母女关系现状和两个家庭背景。第三章到第二十四章是母亲跨越时空的回忆,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转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和她在中国的一切经历和感受。第二十五章是女儿珍珠在听了“母亲”回忆后对“母亲”看法的改变和对母女关系的重新理解。最后一章又切换回“母亲”,从“母亲”的视角给小说一个完满的结局。小说有着一个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女儿”最后到“母亲”的叙述视角转变,但每一部分叙述都限定在一个人物身上。“母亲”和“女儿”对她们各自叙述的部分有着绝对的权威,这样一种不定内聚焦型叙述视角“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
作品评价
该小说是“谭氏叙述故事的方式——将神化的单纯和抒情的文体结合在一起。”
——美国书评家Perrick
小说《灶神之妻》是“雯妮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叙述”。
——《新闻周刊》
“《灶神之妻》中最吸引人的不仅在于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而且在于关于中国的生活和传统的细节描写”。
——《每日邮报》
“不同的声音使这本书串联起来,充满细节的描写使读者好似立足于另一个世界”。
——《今日美国》
作者简介
谭恩美(Amy Tan)美国华裔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为儿童创作的《月亮夫人》、《中国暹罗猫》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21:4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