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戏
戏曲剧种
灶戏是流传于信阳市固始县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它的代表剧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原唱、原生态的民间口头文学,它的唱词长达一万多句,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从灶戏的文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民俗性、情感模式及宗教情结。
信阳固始版
基本介绍
在河南省固始,有一种与春节习俗相关的戏种,这个戏种不仅是中国独有的剧种,而且其剧目《郭丁香》则是可以与《阿诗玛》《格萨尔王传》等相媲美的代表性长篇叙事诗。
流传程度
固始灶戏,俗称“锅台戏”,又名“丁香戏”。据目 前已有的资料看,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传统戏曲剧种。最早流行于固始县东乡与东北乡的罗集、蒋集等地。到了清末民国年间,达到鼎盛,先后流行于商城、潢川、淮滨以及安徽的霍邱、阜南等广大乡村。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固始县农村还时有演出。此后,灶戏便逐渐消失。如今,灶戏的知情者已寥寥无几了。
艺术起源
固始县至今还流传着“柳员外招亲”的故事:
咸丰六年,沿淮大旱百日,稻禾枯焦,眼睁睁看着清清泉水流去,但没有水车,不能提水浇灌庄稼。柳员外愁得日不能食,夜不能寐。
一天,有个叫杨二能的年轻木匠突然登门,他自称手艺高强,一天能做好一架龙骨水车。柳员外将信将疑把小木匠留下来。结果,这杨二能不但一天做好一架水车,晚上还在员外家唱起动听的灶戏。自此,每晚干完木工活,杨二能就唱灶戏《郭丁香》。
员外老两口和小姐玉叶听得如痴如醉。于是,员外满心欢喜招他为婿。至今,当地还有“不怕门台高,只要会唱灶”的谚语。这要算是灶戏产生的最早传说了。
此外,从师承关系上推断,灶戏的产生也在咸丰年间。例如小张三班五世传人,现年近80岁的灶戏老艺人孙雨龙,从他上溯到小张三的盛年时期,大致是在咸丰年间开班唱戏的。
艺术发展
艺随匠兴,匠随艺旺,灶戏的这种匠艺共生共荣的搭班形式,在戏班组织中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木匠班和灶戏班二者集于一班,匠人和艺人集于一身,人生戏剧,戏剧人生,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是艺术的主人。这就是灶戏久演不衰的原因所在。
灶戏的兴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有其经济原因。在清康、乾盛世,固始虽地域封闭,但生产相对发展起来了,农村“五匠”慢慢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变为手工业者。生产的发展带来生活的安定,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渐旺盛起来。所以,到了咸丰年间,灶戏应运而生。由于灶戏主要由木匠创作演唱,当时社会上对木匠这个职业很看重,而木工行业的道德要求也严格。
艺术特色
灶戏的观众,客观上是不自觉地以农村广大妇女为主,所以也把灶戏称为“锅台戏”。“灶书”中主人公郭丁香美丽、善良、勤劳、朴实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成为妇女的美好典范和理想追求。
而那时广大农村妇女,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她们渴望恋爱自由婚姻美满,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加之灶戏唱词口语化、生活化、乡土化,木工艺术家们对生活十分熟悉,表演情真意切,表现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郭丁香艺术形象因此为广大妇女和农民所钟爱,所传颂,所传唱。
剧目介绍
灶戏是以其主要传统剧目命名的,灶戏的主要传统剧目是《郭丁香》。据当地民间传说,郭丁香是灶王爷张万良的妻子,郭丁香当然就是灶王奶奶了。而以表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爱情纠葛的戏,便叫灶戏。
百多年来,灶戏剧本没有加工整理形成文字,为木匠口头创作,经过长期实践完善,到20世纪80年代收集统计,尚有保留剧目31个。其中大戏有《郭丁香》《柳迎春》《三皇姑出嫁》等,小戏有《打长工》《劝八行》《秋胡戏妻》等。
灶戏的音乐唱腔,主要以当地民歌小调和当地流行的“花篮戏”“倒七戏”“端公戏”的声韵和板式为主。形式上也较原始,一人领唱,众人拖腔。灶戏的行当也较简单,分两类,即生郎(生角)和妈角(旦角)。
所以唱腔分类也相对简单,大致3种,即喜调、怨调、寒腔。其唱腔特点主要是叙事性较强,抒情性较强,感情表达细腻。
面临问题
在灶戏的发源地固始,灶戏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它在中青年一代人中的影响已逐渐消退。如何让这朵艺术奇葩继续绽放,固始县文化部门从排演剧目开始了对灶戏的民间艺术抢救。
固始县文化局编排了《郭丁香出嫁》折子戏。作为一支稀有剧种,灶戏几十年来第一次登上舞台,该剧的主要演员都已过不惑之年。《郭丁香出嫁》是《郭丁香》其中的一折,主要讲述的是张万良娶郭丁香的前后经过。该剧在唱腔中融合了当地花篮戏、倒七戏、端公戏、大鼓书的声韵,并且还有豫南民歌的风韵,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唱词诙谐幽默、腔调婉转甜润、情节曲折感人,特别是在出嫁一场戏中,融入了许多民间婚俗的元素,让人不仅在欣赏唱腔的同时,对豫东南地区民间婚庆礼仪有诸多了解。撒轿子门、过状元桥、抢红花生、穿三寸绣鞋等一整套风俗礼节都在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阜南地城版
基本概括
唱灶戏曾在阜南地城一带风行一时,现 在60岁左右的地城人大都听过老一辈人唱灶,说当时人们传唱灶王爷灶王奶的故事,有时能唱到半夜,有的还能记起唱词,哼上几句。
表演形式
1、唱灶戏很简单,就两个人,一男一女,手持灶鼓,边敲边唱,以对唱为主。
2、灶鼓形状就像现 在农村炸撒子用的“捞灶子”一样,一个椭圆型的鼓,下面安个把子,鼓边装饰一圈小铜环,表演时,一手持灶鼓,一手拿小棍敲着对唱。
3、唱灶书的一般是背井离乡的穷苦人到四方混口饭吃,由于唱的是灶王爷和灶王奶的故事,所以人们就习惯地称之为这种唱法为灶书,也有叫灶戏的。
故事梗概
灶王爷灶王奶故事梗概
人物有三个:
1、灶王爷:张万良
2、灶王奶:郭丁香
3、张万良表嫂:王满香
传说郭丁香本是上界仙家下凡,对家富貌美的书生张万良一见钟情,就指使一算命先生接近张万良,给他算命,说他命该取郭丁香为妻。
哪知书生张万良是个勤奋苦读之人,新婚三天就到南堂读书,“一次挂到南学堂,一去三年不回乡”。这一天,他学成回家,问妻子郭丁香在家中收佃客租课吗?郭丁香答还没有。于是张万良就骑马去向佃户收租课。恰巧张万良表哥一家也是张家佃户,张万良就来到表哥家中,表哥因事外出,其表嫂见张万良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邪念顿生。取笑张万良之妻郭丁香三年不生养,离间张万良与郭丁香关系,挑唆张万良休掉郭丁香。张万良经不住表嫂挑拨,怒气匆匆回家,坚决要休掉郭丁香。
郭丁香被休后,因其是仙家,就用“ [读ou](老母牛俗称)拉车,唱到“花牤牛、老瘦牛啊,你给我拉到好地方,你有草来我有粮。你给我拉到歹地方,你没草来我遭秧。”结果到了一个好地方,郭丁香手一指即成一片府弟,随在此安家。
却说张万良休了郭丁香后,与其表嫂结婚了,还没三天,家中失火,楼房财产荡为灰烬,表嫂王满香哪能受得此苦,自行走了,张万良由一个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急火攻心,眼瞎了,背驼了,拉个棍棒去要饭。有一天是腊月二十四,饥寒交迫的张万良要饭要到郭丁香的府弟,郭丁香开门见到要饭的张万良,依稀认得,就问他家中因何灾,要饭要到这,张万良因瞎不知是郭丁香,就说自己本是富人家,不该听信表嫂话,休了贤妻郭丁香,大火烧了家产变贫穷等等,郭丁香闻言,就把张万良让到厨房锅灶边,边取暖边给他盛饭,待张万良吃饱饭后,郭丁香才表明自己身份,说自己就是被他休掉的郭丁香。哪知张万良听后,感叹命运弄人,羞愧难当,悔恨死了。郭丁香见状,把头向锅灶台撞去,也死了。其二人到了阴间,阎罗王讯问二人为何不当死而死了,二人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番,阎罗王感其故事,向玉皇大帝表报,玉帝为让下界人们以他们二人的遭遇为警戒,劝告世人“夫妻恩似海深,不能听了别人话,伤了夫妻情,坏了自己事,”就封他二人为灶王爷、灶王奶,让其管理人间灶火,调解下界生活锁事,每年腊月二十四就上天报情况,年初一五更时才回人间。
唱词
这其间有《取笑》、《找茬》、《比家当》、《相会》等大段唱词,因张文英老人年事高,记不全了,简略如下:
《取笑》
张万良到其表嫂王满香家。
王满香:咱们都是一个日结的婚,如今俺男成对来,女成双,你的儿女在哪方?
张万良:我的表侄在哪里?咋不唤来拜叔郎?
王满香:三年育有四儿郎,可惜儿命都不长。
大儿长到三四岁,玩猪尿泡装豆子压死了,哎哟哟,我的表弟儿啊,死的亏。
张万良:你哭便哭,别带表弟儿。
王满香:二儿长到两三岁,玩包大针压死了,哎哟哟,我的表弟儿啊,死的亏。
张万良:你哭便哭,别带表弟儿。
王满香:三儿长到一二岁,玩把灯草压死了,哎哟哟,我的表弟儿啊,死的亏。
张万良:你哭便哭,别带表弟儿。
王满香:四儿还没生出来,一个喷嚏流产了,哎哟哟,我的表弟儿啊,死的亏。
张万良:你哭便哭,别带表弟儿。
《找茬》
张万良听信表嫂馋言,回家横挑鼻子竖挑眼,找郭丁香茬。
张万良:人家结婚整三年,男成对来女成双,你咋不给我生儿郎?
郭丁香:新婚刚到三天整,你一次挂到南学堂,一去三年不回家,哪能想到生儿郎。野杂草野生瓜,哪有野生养娃娃?
张万良:今天跟你过一夜,明天就给我生个胖儿郎。不生就休你个浪婆娘。
郭丁香:今晚给你一个桃胡子,明早你能给我个仙桃偿吗?
……………………
《比家当》
张万良找茬不了,就跟郭丁香比家当(家里财产),说郭丁香比不过就休了她。
张万良:我家有个摇钱树。
郭丁香:俺家有个聚宝缸。
张万良:我家有个金狮子。
郭丁香:俺家有个银麒麟。
……………………
《相会》
张万良要饭要东庄要西庄,最后要到郭丁香府弟。
……………………
源远流长
灶王戏在地城一带广为传唱,一些木匠们听听会了,学唱了,最后在给人做家具时,趁闲增趣,随手拿起东家的锅拍子,敲敲打打就唱一段,加之当时他们队伍大,活计多,于是灶王戏就随着木匠们而流传的更广泛了。
听当地群众讲,地城镇李集村郑炳兰、郑海堂、郑国昌等原来唱大戏的人,可能还记得词,唱着调。
参考资料
地城“灶戏”.地城镇先锋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7:55
目录
概述
信阳固始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