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
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国家4A级景区
王家大院(外文名:Wang Grand Courtyard)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
明初,静升王氏始祖王实初居静升村,为人佣耕,租人屋舍;后渐成自耕农,稍有积蓄,遂在静升张家巷(俗称张家槐树底)建造住宅,此为王氏宅院之始。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
清至民国时期
自清康熙年间起,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康熙三年(1664年)建造拥翠巷(康熙十八年,即1664年重修),康熙四年(1665年)建造锁瑞巷(康熙四十四年,即1679年重修),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造宜安院(嘉庆元年即1796年大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王氏家族还扩建了祠堂祭殿。之后,又相继为祠堂立旗竿,建厢房,扩修大门。此时期,王家多在村中地势平坦之处建造住宅。
清雍正年间,王家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雍正三年至六年(1725年-1728年)建成崇宁堡,耗银3000余两(不含各自建宅所用银两)。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在锺灵巷内建造怀永图院。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的高峰期。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拱极堡(俗称下南堡,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大修);同年始建和义堡(俗称东南堡),此为王氏堡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开始建恒贞堡(俗称红门堡),后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竣工。乾隆五十七年(1792),时任顺天府督粮通判的十七世王如琨,在锺灵巷扩建怀永图院(俗称小瓮门),此为静升村民宅中唯一的三层楼。同年,十八世王惠来兄弟在锺灵巷改建东院、西院。
嘉庆元年(1796年),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利用所任盐运司运同、刑部山东司郎中的职务之便,帮助族人漕运盐茶,从中获利,寄回家中一笔巨款,由管家将巨款存入介休票号,然后每年取用此款利息建设视履堡(俗称高家崖),并改建拱秀巷内的宜安院。嘉庆九年(1804年),王氏合族耗资3200两白银,大兴土木,在宗祠内建造戏台,增设木坊门、马棚等,宗祠占地面积扩大到2100平方米。嘉庆十三年(1808年),王氏家族耗资520两白银补修崇宁堡堡墙。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视履堡建成,拥有院落26个、房屋218间。
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除少数支派尚能继承先祖遗产,家道殷实外,多数难以保住祖产,更不再建造房屋。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以964两白银的低价,把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给田荣祥,恒贞堡也因外姓买、赁后入堡居住。1930年,“孝义坊”被二十二世王惠良凿去名讳,以2000吊钱卖给杨绍全。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王家大院大量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被人为拆毁、丢弃、盗卖。但整个住宅群的框架尚好,大部分院落的主要建筑没有遭到太大破坏。自1995年起,中共灵石县委、县政府开始修复王家大院。1997年,王家大院辟为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王家大院地处山西省中部偏南区域,坐落在距离灵石东站不到五公里远的静升村,隶属于山西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地处北纬36°53′、东经111°52′。西距灵石县城12公里,北距介休市区15公里,距同蒲铁路(大同一风陵渡)灵石车站13公里,距祁临高速公路(二连浩特一河口高速公路祁县一临汾段)灵石出口2公里,距108国道12公里。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
王家大院在村中坐北朝南,平均海拔700米。村的南面地势平坦,视眼开阔,南面的小河常年有河水流淌,周边田地肥沃,村的北面是紧密相连的平缓山地,整体地势较高,顶部又相对平缓;村东是较为平整的地势,大概有五公里宽,紧接着就是巍峨耸立的太岳支脉绵山,山势陡峭;村的西面也是山地,名叫南原山,整体森林覆盖率很高,渐次低落;整体村落形成了东、西、北全是山脉包围的地形,村的南面正好相反,地势平坦,流过的小溪常年溪水流淌,而且四季长流。
气候与水文
王家大院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季节分明。春季常刮风,由于很少降雨,天气整体干旱,夏季天气炎热,雨水也比春季多,秋季天气凉爽,冬季西北风使得气温很低,冬天最低气温一般零下十几度,整体平均在零下五度。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王家大院南面的小河常年有河水流淌,周边土地肥沃。
景区布局
王家大院的各个建筑群,包括堡、巷、院、祠堂等,散布于静升村各处,各自形成独立的布局体系。主要建筑群是视履堡和恒贞堡,建于村北黄土坡上,分踞东、西,隔沟相望,以龙凤桥彼此相通,并与地势更高的崇宁堡成呼应之势。视履堡和恒贞堡都是堡墙环绕的封闭型城堡式建筑群,以南北轴线为准,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由南向北形成几进院的纵深,并从中轴线向东、西两个方向横向展开。其中视履堡以东、西主院即敦厚宅、凝瑞居为中心展开,其后院及花院、书房院环布北、东、西各处;恒贞堡则以东、西对称形式,从南向北各排四层院落,再配以若干偏院。其主院结构,或为前厅后室,或为前园后室,再配以厢房。总体布局在规范之中有所变化,井然有序而又错落有致。
重要景点
高家崖
高家崖即视履堡,位于静升村北坡东侧,由东、西主院,大、中、小书院,东、西厨院,花院,东、中、西围院,场院等35个院落组成,有房屋342间,总占地面积19570平方米。有4个堡门。传说视履堡像一只舒展双翅的凤凰,欲向文峰塔所指的碧空飞翔。视履堡的院落和亭阁众多,例如敦厚宅(东主院)、名贤阁(敦厚宅后院阁楼东厢房)、子乔院(敦厚宅后院)、子乔阁(敦厚宅后院阁楼)、瞻月亭(西堡门顶亭)、望绵阁(东堡门顶阁)等。
拱极堡
拱极堡因位于村南,地势低下,俗称下南堡。全堡占地1.18万平方米,也为封闭式村堡,四面堡墙紧围,北堡墙比南堡墙高一尺,东堡墙比西堡墙高一尺,符合古代方位高低之讲究。堡门开在北面的文峰塔身下,堡内有宅院12个,均为三进套院;一条南北方向的通道与三条东西方向的通道交错,将全堡分割为“王”字型。传说拱极堡像一只麒麟,嬉戏在小水河和中河之间的田园里。
恒贞堡
恒贞堡位于静升村北坡西侧,因堡门为红色,俗称红门堡。该堡呈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39米,南北长18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全堡南北有四排宅院,从南到北分别叫底甲(一甲)、二甲、三甲、顶甲(四甲);由一条南北向的纵街分为东、西两大区域。恒贞堡为封闭型村堡,四面有高大的堡墙围护,只有两个出入口,一主一辅,主要出入口为南堡门,开在南堡墙正中央,辅助出入口开在二甲马道东头。全堡共有88个院落,776间房间,大部分院落为一正两厢二进院,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布局特点以前堂后室为主,也有前院后室者。还有少部分为偏正套院。传说红门堡像一条巨龙,纵卧在肥家沟和道左沟之间的黄土缓坡上。
和义堡
和义堡因地处静升村之东南方向,俗称东南堡。和义堡占地4.97万平方米,是王氏村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堡内院落50个,布局合理,错落有序,街巷纵横,均通堡门,出行便利。和义堡有“灵龟拉尧车”之说。传说和义堡像一只乌龟,东面有一块地相传为尧帝视察部落时的停车处。
崇宁堡
崇宁堡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设立于崇宁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着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
凝固堡
凝固堡为堡内堡布局,内堡俗称上堡子,外堡俗称小堡子,数个院落坐北向南一字排开,内有祠堂一座。凝固堡倚山而建,顺势而上,建筑井然有序。
王家宗祠
王家宗祠位于高家崖、红门堡南坡下临街处,占地2100平方米。道北为祠堂主体,建有石牌坊、献亭、正厅;道南有马棚、旗杆、石牌坊、戏台等。道路两端分别建有木牌坊一座,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原建筑今仅存戏楼一座。
孝义祠堂
孝义祠堂位于王家宗祠东北角,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下。由孝义石坊和孝义家祠两部分组成。孝义祠堂是一个二进式四合院,分上下两院,占地428平方米。祠前石牌坊为三门三楼式建筑。
文化活动
每年的春节期间,王家大院会举办庙会来庆祝春节。期间,王家大院会有一系列精彩的民俗表演,例如划旱船、推车、跑驴、舞蹈表演等。
其他看点
静升文庙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中,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三座院落组成。中院中轴线上依次建“鲤鱼跃龙门”双面镂空石雕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寝殿、尊经阁,左右排列有廊庑。东南角建六角四层魁星楼1座。东院有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内设学宫。鲤鱼跃龙门影壁壁心22.8平方米(高3米、宽7.6米、厚1米)壁心满嵌石雕,用镂刻分块砌筑而成,双面同一规格,同一内容。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5年起,灵石县委、县政府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同年投资20万元,试修复高家崖建筑群凝瑞居前院。次年3月,灵石县政府决定成立修复王家大院指挥部,在山西省全省范围选聘土木建筑、文物修缮、彩绘、雕刻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式展开修复工程。1997年8月,视履堡建筑群修复工程竣工,18日以“中国民居艺术馆”正式对游人开放。工程投资670.17万元,修复面积为1.1万余平方米,包括35个院落、342间房屋,以及通道、影壁、围墙等。
1998年3月,恒贞堡建筑群修复工程开工,8月竣工,以“王氏博物馆”正式向游人开放。到1999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耗资1867.04万元,修复面积21318平方米,修复院落88个、房屋776间和孝义祠堂,修建连接视履堡、恒贞堡的大跨度桥梁1座、花园1个、停车场5000平方米。
2000年6月,灵石县成立王家大院外围工程修复指挥部,主要修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升文庙,绿化王家大院后山垣地,整治王家大院的周围环境。8月,工程告竣,静升文庙开始对游人开放。至此,总投资2888万元、历时5年2个月的王家大院修复工程全部完工。修复面积达50683平方米,重点修复、建设的工程有视履堡建筑群、恒贞堡建筑群、孝义祠、文庙、魁星阁、中心广场、花园、停车场等。2004年5月,灵石县政府批准灵石县联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修复崇宁堡。而后,该公司修复崇宁堡大小院落40余座,房屋680间,堡墙560米,修复面积35000平方米。
保护
1996年1月,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省级保护的面积达4.5万平方米,包括视履堡建筑群、恒贞堡建筑群、孝义祠、宜安院、宗祠、当铺院等。2006年,王家大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21年1月1日,《晋中市静升古镇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其中王家大院被列入核心保护范围内。2022年11月,山西省文物局发布关于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敦厚宅、书院、花院保护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意见。
相关文化
静升王氏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望族。据现存《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记载,早在明朝天启年间,静升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
静升王氏家族鼎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嘉年间,该家族除营造住宅、祠堂和开设店铺、作坊外,还在当地办有义学、立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等。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4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101人,还有两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训
静升王氏家训主要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以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的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教育后世子孙注意一言一行,律己修身,以忠信为本,从善如流。另外,王氏家训中还涵盖了王家大院里楹联、匾额上的一些格言、警句,如“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等。这些家训至今对王氏族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视文化
王家大院成为众多影视拍摄基地,例如:《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和《吕梁英雄传》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此外,山西晋中历时三年打造了晋商晋剧《王家大院》,该剧以王家大院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为背景,讲述了灵石王家历经六个世纪、鼎盛二百余年的治家精华。2015年,晋剧《王家大院》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18年9月20日,晋剧《王家大院》走进国家大剧院。
书籍作品
2017年1月8日,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江红创作的长篇小说《王家大院》以及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王俊才创作的《静升王》,由灵石县委宣传部主办,在崇宁堡温泉酒店举行首发仪式。其中,《王家大院》透过历史,以晋商灵石王家发展壮大为主脉,描写了王家大院以及晋商的兴衰;《静升王》主要讲述历史上盛极百年的静升王氏家族三代人的创业历程。
重要事件
价值意义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自1997年开放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王家大院作为晋商宅院的典型代表,其集中体现了明清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已经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还流传着“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口碑。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08:30-17:00;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票价信息
交通方式
乘车路线
乘坐火车到达灵石站,转7路(上行)公交,到达王家大院站下车,公交车程35分钟;乘坐动车到达灵石东站,转7路(下行)公交,到达王家大院站下车,公交车程5分钟。
自驾路线
京昆高速灵石出口距离景区约1公里。
参考资料
王家大院.晋中市政府门户网站.
王家大院.晋中市博物馆.
王家大院.山西晋商文化基金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