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客家大围又名翰享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周田村,地处灵溪河上游,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5年)11月起环村修建围墙,历时二年多建成,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围墙大部分用花岗岩石块垒砌,坚固牢实,围墙周长1625米,高7米,厚1米,每隔3米有枪眼和探望口,墙内有人行跑道。大围设有东、南、北三面大门,均用21块大麻石拱成,形如城门。其中东门口竖立有两对栓马石(梅墩石)村内有大小祠堂5间,村内街道大部分是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基本保持清代风格。
历史沿革
灵溪大围村,又名翰享村,位于灵溪河上游,约在清代早期由外省迁徙而来,现村内186户共1000人左右,绝大部分村民属黄姓。据村中族谱记载:因旧时动乱匪贼横行,村民为能安居乐业,造福子孙,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5年)11月起环村修建围墙,历时二年多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围墙大部分用花岗岩石块垒砌,坚固牢实,围墙周长1625米,高7米,厚1米,每隔3米有枪眼和探望口,墙内有人行跑道。大围设有东、南、北四面大门(其中东面二个),均用21块大麻石拱成,形如城门,其中东门口竖有两对栓马石(梅墩石),村内有大小祠堂5间,基本保持清代风格,街道大部分是石板或鹅卵石铺砌。
清朝道光年代社会动乱,匪贼横行,四处抢劫民财,焚烧房屋,残害百姓。灵溪各村寨经常遭受匪贼的侵犯,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饱尝了匪贼抢劫灾难的村民,渴求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
围墙基本呈长方形,在东南北三面分别建有三座围门:东边门中文坪门,杜屋门,围门上建有围楼,从地面有石级通上围楼,楼房用于住人或议事,墙上部,每隔一定距离开有射击孔,以防匪贼攻打大围。沿围墙内侧走廊建有房屋,由此把三座围门和围楼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犹如一座城池,围内有四口泉井。匪贼来侵犯时可动员村民抵抗防守。泉井既可饮用又是防火设施。围门用21块大麻石砌成,形似城门。21块大石象征黄姓祖先崤山公有21子,由此表明用21块石砌门的村庄均是黄姓后裔居住的福地,居民是崤山公的裔孙。围墙建成后顾名思义村名就由翰亨胪改为大围村了。
如今,这两百多年前曾人兴财旺,儒生辈出的大围里,只看见姗姗学步的孩子和年近古稀的老人。许多房屋的墙壁和门早已斑驳破旧,石阶上的锁似乎许久不曾开启,积满了尘土。漫步于围内的走廊上,人恍然迷离于千秋家国梦中,一股岁月无情之感迎面袭来。
保护措施
2016年仁化县周田镇灵溪客家大围村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