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济宫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济宫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内,是明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历史沿革
明永乐二五年(1417年),建灵济宫碑亭;历经清康熙和民国两次修葺。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灵济宫碑御制于南京。
1992年,青圃村重修灵济宫碑及碑亭。
文物特点
综述
灵济宫碑具有明代官式风格,是福建省已发现的最大古碑之一。
碑体
碑坐东朝西,通高6.2米,宽2.1米,厚约0.6米;龟趺高1.9米,长4米,宽2.6米,石灰岩质地;碑额为弧形,中间为篆体阴刻“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字径约12厘米。碑文记述重建灵济宫及敕封二徐真君的缘由,碑文大部分字可清晰可读,约有720字,传为解缙所书,楷书直行,字径约3厘米。碑四周框以浮雕龙纹图案。碑刻下部因人为摸触等故,字迹已模糊。碑下的龟座作伸颈昂首状,龟体石料红白相间,龟吻部分已没有了。
碑亭
碑亭位于灵济宫庙堂大门外左侧,为木构建筑式样“御碑亭”,亭木构,方形,座高0.3米,边长8.89米,重檐四坡顶。覆莲石柱础,16根亭柱,梁架间施斗拱,亭顶面铺望板、板瓦、灰筒瓦、滴水,角脊置吻兽,通高9.8米。该碑亭具有辽金时代北方木亭的风格,在南方较少见。碑亭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木亭结构牢固,保存较完好。
文物遗存
灵济宫碑四周浮雕螭图案,碑文两旁饰以蝙蝠图案。
历史文化
立碑原因
当年青圃青草医曾神孙因为永乐皇帝治好疑难重症“背袱毒疮”,推言医术妙方为南唐徐知证、徐知谔“两王”神授拨请,永乐帝痊愈后,为表彰“二王”救命之功,在青圃择地建灵济宫,特御制灵济宫碑。
相关记载
据《徐仙真录》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月二十八日钦奉旨着都指挥童俊、按察司副使许升重新起盖。……本年四月二十六日兴工,次年五月初六日完成,继于南京凿石碑并龟趺,航海而来,仍集军夫万人建立其奉。”《明实录》记述:“凿石碑与龟趺当年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船队奉旨护送而来,这只象征吉祥的庞然大物,足有万斤之重。”《闽都别记》第270回有这样一段记载:其石龟运至灵济宫,将已立之碑卸下,在此龟背上凿孔,将碑抬上龟背竖立,竟抬不上,搭天车,亦不能上。弄至二日不得成立,皆以龟大而高,又光滑,人不能立脚,正无主意间……如何立碑难倒了当差的工匠。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旁观的老者悟出了“若要石碑立,除非不见龟”的道理:“可先挑运土块石头,将龟堆埋土中,只露脊背凿孔,四旁皆堆土,果不见高,又有立脚之地,待碑立了,再开除去土,龟便现出。神汝如此行动始能成功也”。众人便依此法行事,终于将碑立了起来。
灵济宫
灵济宫全称“洪恩灵济宫”,始建于五代,初名大王。,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建后赐名灵济宫,名称一直延用。灵济宫自金鳌山下沿山势建至山顶,计有三重门,六座宫殿,大小建筑两百余间,整座建筑仿帝王宫殿而成。
文物价值
灵济宫碑是明朝永乐帝御赐,具有辽金风格,且保存较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碑亭,没有用一颗铁钉,顶上采用了二重檐的结构,在中国古代,一般只有皇家的殿堂和园林才能采用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明朝紫禁城中的大部分宫殿建筑都是如此,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91年,灵济宫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灵济宫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灵济宫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灵济宫碑,路程约53.2千米,用时约51分钟。
参考资料
全国文保|灵济宫碑.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1 11: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文物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