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明堂是
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戛迪林耶学派支系之一。中国伊斯兰教灵明堂始传人
马一龙(1853~1925),字灵明,阿文尊号古土布·哈尼夫·董拉黑,回族。甘肃兰州市人,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
教义礼仪
灵明堂的教义和礼仪除以《
古兰经》、《圣训》为宣教传道之本外,主要有:
(1)接替传教者不娶妻室(已有妻室者要离异),终生出家专心静修。
(2)主张“禁欲清贫”、“潜心修炼”。
(3)静修方式和“迪克尔”较隐秘,不让外人知道。静修时间以40天为限,多则连续到120天,强调社类阿提和妥勒格提并重:念、礼、斋、课、朝缺一不可。
教众分布
信众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新疆、河南、青海、陕西、山西等省。
传教人
灵明堂的传教人依次为马一龙、陕子久、汪守天。
灵明堂创始人马一龙,字灵明,道号古土布哈尼弗通拉海。生于前清咸丰二年即公元一八五三年古历十一月二十一日,世居兰州西关海家滩,他早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从小就聪慧睿智,所以幼时就开始在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和宗教知识,及长读诗书,通晓阿汉两文。在同治五年即公元一八六六年兰州督标哗变,省城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人们纷纷逃离兰州,道祖马灵明也扶母亲离开兰州去往宁定县(现在的广河县),此时的道祖十三岁,在第三年时慈母归真。道祖在母亲坟旁搭了一个草棚,为母亲昼夜诵经四十天。此后在兰州榆中、定西、临夏、青海等地学习宗教知识,期间曾在榆中野鸡沟、广河三甲集等地教学,夜间静坐参悟真主之大道,生活极为俭朴。二十五岁时即一八七八年得到大香道祖麦尔乃文耶。如海宁耶的调养及嘎德忍耶机密后,昼夜潜心功修,常川不断接续真主,去己化浊。后来信众为他在兰州西园置地修建了道堂。他在此同一些同道者讲经传道,信者增多。1917年甘肃督军张广建题赠灵明堂匾额,从此灵明堂成为西园道堂的正式称号。
二辈道祖姓陕,名遇龙,字子久,道号穆罕默德·依迪勒斯·穆罕默德·依不热黑麦,生于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二,世居兰州市新关石头巷,生父姓张,二辈道祖出生后父母双亡,由姑父姑母抚养成人,由此取陕为姓,给陕家姑父顶门立户,因家庭生活困难无缘踏入校门,也无缘进入寺门学习。成家立业后,生有一女。因先天机缘,宣统二年机遇道祖后叩拜道祖门下,衷心修道,侍奉恩师数年。一九二五年农历二月接任灵明堂教长重任后,对西园灵明堂拱北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建成了午朝门、八卦亭、大殿、过庭等建筑,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气势恢宏。然而,这座拱北已毁于”十年动乱”而不复存在,灵明堂八卦庭院左边的拱门里面是牡丹园,左边拱门里面新修建的八卦亭就是灵明堂第二代传人陕子久先贤的陵墓。
三辈太爷姓汪,名守天,字春龙,道号巴给丙俩海·穆罕默德·撒里亨吉尼,一九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生于甘肃省东乡自治县唐汪川,一个穆斯林家庭。他天性聪慧,虽未进校门,但受伊斯兰思想熏陶,一九五三年三月,他以优秀的品德、令人信服的宗教造诣和极高的威信,从先贤陕子久手中接了班,成为兰州灵明堂第三任教长。此后在宗教改革及文化大革命等数次运动中,汪教长多次蒙冤入狱,甚至因为抄写经文被判死缓,“文化大革命”后期才获得平反。改革开放后,汪教长致力于灵明堂门的复建。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一处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特色和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西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教拱北建筑群,巍然矗立在卧牛岭。整个拱北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砖刻木镂,美轮美奂;斗拱飞檐,结构精妙,给人以庄严、肃穆和无比神圣之感。
在修成了兰州灵明堂总堂的工程后,相继又重建了哈密灵明分堂,扩建了固原灵明分堂(原明月堂),两地分堂拱北规模超前。另外,还筹建了红古清真寺,张家川清真寺,河南清真寺。发展了全国各地更多的多斯达尼,与解放前相比增加了近几百倍。
门宦经典
《米尔萨德》、《麦克图巴特》
产生及现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兰州,是一个宗教信仰氛围相对自由的西部文化都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互动交流,和睦发展。其中,穆斯林民众渡过同治年对回民的政治军事压制困难时期,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多样发展期。兰州城西关外回民聚居区里有一位叫马灵明的普通阿訇在默默无闻地致力于创建新的苏菲门宦灵明堂。马灵明1853年出生于兰州郊区的平民家庭,青年时期曾分别跟随虎夫耶和嘎德林耶的阿訇学经。他婚后育有两个女儿,但很快脱离家庭,专心宗教修行和灵明堂门宦的创立事业,最终于1915年在兰州西郊下西园建成了道堂。时至1925年,马灵明去世,其弟子陕子久接任二代教长,在政局动荡和教派门宦林立的兰州市维持了自身门宦的一片天地。1953年,二代教长的弟子汪守天接受口唤成为灵明堂第三代教长,在逐渐“左倾”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担负起教团发展的重任。汪教长致力于灵明堂门宦的复建,几经周折于1984年将道堂迁至兰州市七里河区五星坪卧龙岭山上,开始了道堂本部和各地分堂及清真寺重建。经过近30年的努力建设,灵明堂兰州总部道堂已经是市内最大伊斯兰宗教设施,并在全国各地拥有两座分堂和十余所清真寺,共有教徒约25万人,成为规模较大的门宦组织。
灵明堂的门宦组织以兰州五星坪总部道堂为中心,沿兰新铁路线向西有新疆哈密分堂,而沿陇海线向东则有宁夏固原分堂,再加分堂延伸至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形成一个全国性宗教社会网络。兰州总部道堂是整个门宦的组织核心,由教长汪守天率15名出家弟子及数名阿訇常住,另有其他一些道堂管理人员及全国各地前来修行服务的普通信众,一般常住人员会达到百余人。
道堂总部驻地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巨大庭院,包括南北两座串联的院落。北面内院里有两座称为“八卦”的塔式拱北,是灵明堂教祖和二代教长的墓地,也是道堂的核心建筑,拱北南面连接一座称“抱厦”的厅堂。长方形的拱北院内布满花草,照壁墙上有龙凤呈祥砖雕,一派肃穆祥和景象。拱北内院通过三环门连接宽阔的外院,中心部位有礼拜大殿,外院东西两边坐落长形厢房,能在宗教活动时为两千名信徒提供食宿。整座庭院的入口是宏大巍峨的五朝门,门前建有唤礼楼,中式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文化相辉映,大气而典雅。道堂庭院外南面建有牛羊圈舍,西面和东面峡谷坡地上是菜园,四面山坡上又造有大片林地,畜牧、农林各有专职人员看管经营,常住人员生活上实现自给自足。道堂基础建设及宗教社会活动开支一部分依赖道堂的副业收入,其他收入则来自各地信徒的捐赠。哈密和固原分堂的庭院设计与总部道堂相似,但拱北宝塔设计为六卦,规模与总部有明显差异,但拱北、抱厦和大殿之内部结构不变。哈密分堂位于通往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固原分堂是通往中原各地的活动中心,两个分堂都起着连接总部与各地信徒的桥梁作用。分堂的宗教事务负责人是由总部教长任命,而财政及总务管理则由乡老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分堂运营支出一般由当地信众捐助,但在道堂基础建设方面也会受到兰州总部的经济支援。
在宗教道统的维持和发展方面,灵明堂有其特定的作法。教主所继承的道统,只传授给经过严格修行考验的优秀弟子。入道堂出家的男孩,必须要独身一世,专心修行。这种严格的修行制度并不对一般信徒实行,自愿修行受鼓励,但教主出家弟子及清真寺阿訇以下人员没有履行的义务。也就是说,教主、出家弟子及阿訇们与一般信徒所处地位不同,门宦赋予他们的权利义务也不同。前者必须通过负有严格修行、继承和发展道统的使命,而后者只要能跟随阿訇完成既定的宗教活动义务即可。通过实施这种区别对待的修行制度,灵明堂能够在最大限度保证门宦道统延续的同时,不影响普通信徒数量的增加和一般性宗教活动举行。
史学依据
关于灵明堂道统渊源的认识,存在着伊斯兰神学和宗教史学两个方面的说法,从不同角度证明该门宦在伊斯兰神秘主义流派中的正统性及重要位置。在相关田野调查中,教务人员解释了苏菲道统存在的神学意义上的理由,简述如下:圣人穆罕默德生前从真主那里领受到了两束光芒(nur)。一束是给人们指明伊斯兰基本信仰“教”(sharia)的光芒,这束光芒,穆罕穆德在生前布教的过程中已经使用结束。另一束光是为了传播伊斯兰宗教原理的精髓“道”(tariqa)的光芒,这束光芒只秘密地撒向了人间,只有少数圣徒(wali)能够发现、理解并吸收它。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可以跟随一般的阿訇习得,但伊斯兰宗教原理的精髓则只有道统的继承者圣徒们才能传播。因此,只有跟随他们进行严格修炼,才能逐渐学习领悟一些东西。但是,穆圣并没有指明圣徒的存在,只有靠穆斯林在自身的宗教实践中去发现,并跟随其学习。因此,对教团信徒们来说,灵明堂道统渊源可以从伊斯兰宗教神学考证中得到印证,“圣人-圣徒-信徒”之道统传承模式绝对必要且不容置疑。
有关灵明堂苏菲道统的宗教史学方面的研究很少,仅有的相关研究认可该门宦自身所主张的三个渊源,即“一脉三弦”(也作“一脉三显”)说。一脉可以认为是伊斯兰宗教传承的整体,而三弦(三显)则被解释为虎夫耶的宗教传承、嘎德林耶出家的修行制度和维护平民利益的巴布派宗教思想等三个渊源。以下,为便于读者理解,引用马通先生据《兰州灵明堂拱北教史》内部资料所做整理(2000年),对三个渊源进行一个简要说明。
第一,嘎德林耶的道统传承。“《教史》称:马灵明25岁时,即光绪三年(1877年)九月九日,有一个通称‘大香巴巴’、名叫哈比本拉西的人来到甘肃兰州,自称原籍是印度得海来文义人,曾在巴格达的筛海日外勒丁耶道堂求过学,学习的是嘎德林耶学说。这次到兰州,和马一龙邂逅相逢,谈得十分投机。后在海四太爷拱北柏树之间,授灵明以嘎德林耶古教。越三月,又在绣河沿清真寺后院水井之旁,传至圣真脉之光,让道统代位之席,并吩咐传教条件,交给传教凭据”。
第二,虎夫耶的道统传承。“《教史》称:马灵明在33岁时,即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七月二十六日,有一个自称‘圣后赛立穆尊者’的人,自谓原籍阿拉伯,是古莱氏人,后‘移居老可勒’此次是来河州传教的。遂经兰州绣河沿清真寺马六三伊玛目之引荐,马灵明沐浴佩香,背馈参谒,在广河三甲集执弟子礼,又从赛立穆处受传了虎夫耶之道,并给了传教之凭据”。
第三,巴布派的道统传承。“„„马灵明在他的《遗言》(本文作《传略》,笔者注)中十分明确地说‘无俩是巴布门首的天命。’他的遵信者马向真阿訇在收录的《赞无俩大道》一文中也说‘无俩无俩真无俩,真脉来自白格达(即巴格达),巴布门上有天命,伊斯兰教不二传。’在《无俩三字文》中又说:‘无俩道,归真道,巴布门,在此处,有天爷,有规矩,一化三,三归一’。从这些简单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灵明是受传了巴布派学说”。
第一、第二条引证的内容,与灵明堂内部所传教祖马灵明有受教于虎夫耶和嘎德林耶的学习经历相符,与访谈中所得情况也没有大的出入。但是,有关巴布派道统的传承情况,灵明堂包括现任教长在内的人员都说是教祖的口传,并没有确切的印证材料。这里,我们需要稍加引证,考察其中的一些相关细节。以上第二条引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即1877年来兰州传教的大香巴巴有在巴格达筛海日外勒丁耶道堂修行的经历。考虑到19世纪50-60年代之间,伊朗巴布派受到当时政府镇压后,领袖巴布被处死,其弟子及追随者被流放至巴格达等地,那么大香巴巴有可能在巴格达逗留期间与巴布弟子们接触,从而吸收巴布派宗教传承。如果这一点属实,那大香巴巴就可能继承了巴布派的宗教道统,并在兰州传教时将其传授给了马灵明。目前还没有研究确切证实具体细节,这个推论是否可靠,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论证。不过,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前,我们可以暂且认为,灵明堂内部所传该门宦的巴布渊源说是有历史根据的。
以上伊斯兰神学和宗教史学两方面的考证显示,灵明堂神秘主义道统与西亚中亚苏菲教团的组织层面的渊源关系,除巴布派说的一些细节尚需挖掘印证外,其他方面应该没有疑问。这种道统上的渊源关系体现在教祖、传教信物、修行制度、仪式规范等许多方面,在近百年发展过程中已被信徒广泛认同,成为该门宦宗教社会活动的制度和组织基础。那么,在宗教教义的意识形态层面,在灵明堂领袖人物的说教话语中,推理的具体主题是什么,其思想根源出自何方,有无中国本土元素存在等,需进一步考证说明。
教祖遗训
灵明堂有将教祖及各代教主有关教团宗教教义的理论思想用汉文韵文形式展示的内部惯行。虽说是叙事诗,但既不系统记述教团的历史,也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式,是一种比较任意的韵文体裁,针对教团渊源及其遵循的伊斯兰神秘主义宗教思想理念做一些极具象征意义的阐释。诗文中有很多生涩难懂的宗教类表达方式,概念和词汇的意义也与通常汉字韵文大不相同,由于字里行间引用回儒经典表达方式很多,二者的比较相对容易。故以灵明堂教祖遗训《灵明上人略传》(后文略为《略传》)为文本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以搞清二者间的联系。这个《略传》共733字写成,除开篇扼要介绍教祖身世的42字以外,涉及灵明堂道统的渊源、伊斯兰神秘主义有关宇宙生成和运行原理的认识、真主唯一的神学观念、世界观、神秘主义修行的奥秘、伊斯兰宗教神学与儒学的关系等广泛内容。
(1)
四大门宦都传道,格及木传的吾俩教;
三口为一走玄妙,凤凰展翅游九霄;
别的一点比海深,努呢一点闹干坤;
艾为天,理为地,伏为人身黄金丹;
隐在海底寻不见,除非得遇明师点。
(摘自《略传》第一部分)
这是《传略》正文的第一个段落。前两句主要指明门宦与一般教派格底木之间的区别,道为伊斯兰神秘主义门宦的功修目标,而传统教派只传承穆圣留给世人的传教的部分。“三口为一”指灵明堂道统一脉三弦的渊源,并将自身门宦比作吉祥鸟凤凰,强调灵明堂道统的正统和玄妙。第四句以下则是利用阿拉伯字母的形象特征,诠释伊斯兰神秘主义道统的博大深奥及跟随明师圣徒修道的关键作用。用阿拉伯字母下方标注点表示深奥,用字母上部标注点表示博大,将字母艾比喻为天界宇宙,字母里比喻为大地,而伏比喻为人生之宝。这里的论述明显受刘智《天方字母解义》说理方式影响,既阐明了宇宙从一而生的伊斯兰神学原理,也合理应用了中文行文中象征比喻的作用,赋予韵文意义上较强的感染力。
(2)
命是空、性是日轮转;
春风一动石抽芽,六月翻开腊梅花;
存气生气气接气,散气绝气气归他;
知气本身祖气玄,先天返中天;
中天知后天,后天永活万万年。
(摘自《略传》第一部分)
这一段意在阐释伊斯兰神秘主义理解天地宇宙运作规律的思想。第一句中“命”被比喻为宇宙空间,“性”则为自然界的宏观运动。第二句非常关键,强调苏菲神学思想中天体四季的运动观,说明神秘主义修行的神奇作用。接下来,第三句以后引出“气”这个关键词,将其作为宇宙运作的动力核心,说明气在理解苏菲思想精髓中的关键意义。这段韵文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深奥有趣,且很容易被熟知中国道家思想的人理解。据此可以说,虽然灵明堂教祖毕生接受伊斯兰神秘主义教育,并致力推动苏菲教团的创建和发展,他对周围包括儒家、道家等主流文化的思想精髓掌握得也很到位。当然,这种古典教养的形成可能间接来自金陵学派经典著作的研习和胡登州的经堂教育,也有可能是来自门宦内部精英幕僚的助言。这里关于宇宙生成和运动的阐释,与马注《清真指南》卷三的系统说明极为相似,说其是对马注的直接引用也不为过。马注设定无极与命、太极与性等对称概念解释宇宙生成,再用土水气火等概念描述天地自然界的具体构成,而气则被看成是万物运作发展的根本动力。虽说历史上有儒学家之称,这里可以看出其思想也与道家有密切渊源关系。
(3)
龙署道庭,吾俩古道之一;
一脉三显池入海,古有常在。
(摘自《传略》第二段)
(4)
吾俩是巴部门首,答应地应答的;
龙的地天龙镇的海,马圣人吾俩道义。
(摘自《略传》第二部分)
前一段强调灵明堂在伊斯兰神秘主义门宦中的正统地位。句子比较短小,但寓意深远,中国文化元素比较突出。前一段将自身道统比喻为龙,而池与海都是龙可以活动的场域,这种个别与整体关系的密切联系很容易被中国民众理解。同时,龙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地位和正义的象征,而灵明堂从道祖到三代教主都以龙为号,可以感受到教祖对教团自我定位时所用表述方式的文化特点。后面一段强调道统来自巴布派,这里的吾俩应该是指巴布派传人。这两段虽然没有回儒思想的明显痕迹,但龙的比喻展示了突出的中国文化元素。
(5)
海里显阳,天地光元;
空中明月,性命合一;
浑同智能,诚参不即不离。
(摘自《略传》第二部分)
这一段意义比较隐秘,不太容易理解。海里出现的太阳,空中的月亮等两句可以认为是指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的规律,强调任何事物及相关知识都出自独一无二的真主。最后一句则强调通过神秘主义修行领悟内中道理,达到大智大能的精神状态。从字面上看,这一段目的在于强调修行和顿悟的重要性,但几乎所有用语都在刘智《天方性理》卷一和卷二中出现过。笔者认为,说这一段是对刘智相关论述的直接引用也不为过,二者修行认识之间的共性不言而喻。
(6)
道本一元,理贯色妙;
证察唯心唯物,圣超万有,灵光岿然。
(摘自《略传》第二部分)
这一段第一句意在突出神秘主义道统在伊斯兰教整体中的合理地位,说明苏菲道统使伊斯兰神学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多彩,善变而统一。第二句强调道统思想可以贯通所有物质与精神世界,真正得道的圣徒则超然万物,成为变幻的灵光归于独一无二的真主。这段话寓意于灵明堂门宦的正统性及其教义和宗教惯行的重要意义,但从其用语特点及所表述思想的渊源上讲,与刘智《天方性理》中许多论述都有密切类似性,而其根源则可追溯到12世纪伊伯利亚半岛早期苏菲神学家伊本·阿拉比有关真主、道统及功修之关系的论断[23]。当然,“一元”、“岿然”等用语在王岱舆、马注等回儒学者的著作中也频繁出现,这也说明灵明堂苏菲思想与这些学者宗教神学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
(7)
精化气,气化神,神归讨嘿德;
合儒道一以贯之。
(摘自《略传》第三部分)
这是《传略》的最后一段,也是最画龙点睛的一段。第一句意思是说,神秘主义道统的所有主张及功干都会凝聚为宗教生活的精髓,进而化作推动万物发展的气,气再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最后精神归至独一无二的真主。如果说第一句强调了达到天人合一之苏菲修道的最高目标,那么第二句则点明了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中西合璧,通过回儒的伊斯兰神学思想与中亚西亚的苏菲道统相结合途径,去追求并实现宗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当然,这里言及的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学,而是渗透儒学思想养分的金陵学派回儒学者的思想体系;道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伊斯兰神秘主义修行路径,而是吸收了中国古典思想元素的苏菲道统。以上七段引用已经从一个侧面显示,灵明堂神秘主义神学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是17世纪以后兴起的金陵学派,二者之间存在难以分割的继承关系。
灵明堂拱北
拱北原址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下西园,始建于清朝末年。
1985年在五星坪开工新建,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1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门、五朝门、礼拜大殿、东西四合院及厢房、三华门、抱厦(诵经厅)、马灵明先贤八卦亭、陕子久先贤八卦亭和后照壁等均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式仿古建筑。其中礼拜大殿高30米,长50米,周围的木雕和砖雕非常精美。整个拱北殿宇高耸,雕梁画栋,廊柱环列,气势恢宏,是目前全国最壮观的拱北之一。这里还建有牡丹园、果园、菜园等,堂内外遍栽松、柏、桃、李、杏等树木,花草遍地,绿树成荫,又背靠南山,峰峦环绕,是一个绝佳的旅游胜地。
拱北是阿拉伯语Gubba的音译,意思是圆拱形建筑,以突出
阿拉伯民族建筑特征。而在我们中国,拱北则成了陵墓的专用代名词,是专为某教派或门宦传人归真(即去世)后修建的陵墓。拱北同时附建有清真寺,一方面便于纪念已故先贤,另一方面进行《
古兰经》、《圣训》学习和传教等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