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图
清代恽寿平画作
《灵岩山图》是清代恽寿平创作的一幅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此画表现苏州灵岩山风景,以不太高的山头为主,在丘壑之上有杂树,松枝、柏丛等点缀其间,中间土坡残露出岩石,由尖角、方块组成,尾部断崖下有平丘两三片浮于一片汪洋中,空旷飘渺,岸边土坡伸入湖中,湖水浩茫,远处小岛峰峦隐约。卷前有小亭,卷后有寺庙群和高塔。
画的引首有退翁和尚弘储《自寿示简石西堂》七绝一首,钤“虎丘弘储”、“担雪和尚”和“中吴研山简石”等印7方,款署:“甲辰自寿示简石西堂。研山退翁。”卷首有作者小楷自跋:“昔黄子久画《富春山卷》,颇自矜贵,携行簦历数年而后成。顷来山中镜清楼上,洒墨立就,曾无停虑,工乃贵迟拙,何取速,笔先之意深愧于古人矣。寿平格又跋。”钤“正叔”白文印。卷尾有作者小楷自识:“先香山翁曾为和尚写《灵岩图》,题其帧首曰:‘此山之趣在背,寺之趣在面,水之趣在天,盖以侧面取势,令湖光出其上。’惜此图逸去,无从悬购,今追用此语直写正峰,自落红亭以上剪取芙蓉城一片尔,而全形具焉。如须弥山七宝所成,上下四旁,各具一种色,色色不同,所见皆须弥也。呈老和尚鉴之。毗陵弟子画并题。”收藏印“顾子山秘箧印”(朱文)。后幅则有作者之父明昙(恽日初)为退翁和尚贺寿所撰的《灵岩山赋》并音释,由恽寿平以小楷代书,款署:“甲辰中春上浣,古曲阿闲遗叟明昙撰。”左有余怀七绝五首、黄子锡《江行杂咏》四首、顾文彬(艮庵)和石渠的题记,钤“西蠡经眼”(费念慈)等印14方。
创作背景
灵岩山,又名研石山,位于今江苏苏州木渎镇西北,山上有灵岩寺、多宝塔、吴王井等。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上旬(“中春上浣”),三十二岁(31周岁)的恽寿平随父亲明昙云游苏州,拜访了当地灵岩山禅寺的住持退翁和尚弘储。时值弘储六十寿诞,明昙撰《灵岩山赋》,恽寿平绘《灵岩山图》,以此为弘储祝寿。
艺术鉴赏
构图
在构图上,此画采用长卷的形式从侧面横写苏州灵岩山全貌,从灵岩山主峰取景,以鸟瞰式构图,将逶迤山峰、古老寺塔、曲径亭影、茂密山林、盘桓山路一一收入画面。近景从半山道上的落红亭画起,石壁交叠,层林间出。中景灵岩山依势伸展,并以俯视法画出横贯山顶的道路,一直伸向远处的芙蓉城,既忠于实景,有身入实地之感,又大胆剪裁,艺术加工。卷末则一面是灵岩顶端的琼楼、古塔和茂林,一面是缥缈空荡、水天一色的湖水。
技法
技法上,作者在画山石时用笔精炼爽健,用墨轻淡明润,以浓墨干笔勾廓带擦,表现垒垒巨石;画树时则潇洒随意,浓墨尖笔向上剔出树叶,似有松树之态,有的则用卧笔横点出之,淡洁的山体衬托出浓厚的丛树,用疏简、淡润、高逸的笔墨情致,塑造了一个静穆、秀逸的世界。而浓淡、干湿的恰当运用,则使画面远近层次分明,显得干净利落,无一丝尘垢气,充分体现了灵岩山这一佛家参禅胜地犹如“梵天净土”般的空灵幽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形式美与意韵美相得益彰。
名家点评
清代收藏家顾文彬:自题:“先香山翁写《灵岩图》,题其帧首曰:‘此山之趣在背,寺之趣在面,水之趣在天。’盖以侧面取势,令湖光出其上。惜此图逸去,无从悬购。今追用此语,直写正峰。自落红亭以上,剪取芙蓉城一片尔,而全形具焉。如须弥山七宝所成,上下四旁,各具一种,色色不同,所见皆须弥也。”此盖先生揭出作意,谓图从山后入手。自松林至茆亭,径路绝矣,仰望峰顶,石级一线,直抵圆照塔下,琳宫梵宇,复沓四合,始倒写至山前。复见湖上远峰,微露数尖,若在云气灭没中,则又旁及侧面矣。结构之妙,直具杜陵“倒听枫叶,背指菊花”诗意,若苏长公“横看成岭侧成峰”句,犹未足与喁于也。又自题云:“昔黄子久画《富春山卷》,颇自矜贵,携行簦历数年而后成。顷来山中镜清楼上,洒墨立就,曾无停虑,工乃贵迟,拙何取速,笔先之意,深愧于古人矣。”想见先生胸有丘壑,思入风云,布置不苟,然后下笔便如华严楼阁,弹指涌见。(《过云楼书画记·卷六·书类六·恽南田灵岩山图卷》)
现代书画家张德宁:此图勾皴尖瘦、墨韵清淡,深得大痴、云林的意趣,应当是恽寿平早年之精品。(《锦山绣水:中国古代山水画精品珍赏》)
历史传承
由画上钤印可知,此画曾经清代收藏家顾文彬(顾子山)收藏,《过云楼书画记·卷六》著录(《四王吴恽绘画》误作《过云楼书画记·卷五》),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恽寿平(1633年-1690年),原名格,字寿平,以字行,遂更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东园客等,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从堂伯恽向学画,擅画花卉、山水,拓展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别创一格,师从他的人很多,形成“常州画派”。工诗,诗境隽永秀逸,有《瓯香馆集》和《南田画跋》。
参考资料
恽寿平《灵岩山图卷》.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0:36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参考资料